子妃,因此蓝玉与朱标之间有着姻亲关系。
蓝玉一直坚定地支持朱标,多次在朱元璋面前为朱标说好话,帮助朱标树立威信。朱元璋也因为朱标的原因,对蓝玉多了几分容忍。蓝玉自己也深知,朱标是自己最大的靠山,只要朱标顺利继位,自己的地位就会更加稳固。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突然病逝,年仅三十八岁。朱标的去世,对朱元璋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也彻底改变了蓝玉的命运。
朱标去世后,朱元璋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允炆当时只有十六岁,年幼无知,缺乏政治经验和军事才能,根本无法驾驭像蓝玉这样功高震主、性格骄横的将领。朱元璋深知,蓝玉等人手握重兵,且与朱标关系密切,自己去世后,朱允炆根本无法控制他们,这些功臣很可能会成为朱允炆皇位的最大威胁。
因此,朱元璋开始暗中策划,准备清除这些功臣,为朱允炆扫清障碍。而蓝玉,作为功臣集团中的核心人物,自然成为了朱元璋首要的清除目标。
朱标去世后,蓝玉也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变得危险起来。他失去了最大的靠山,朱元璋对他的猜忌和不满也日益加深。但蓝玉并没有因此收敛自己的行为,反而因为心中的不安和焦虑,变得更加骄横跋扈。他时常在私下里抱怨朱元璋对自己不公,甚至说一些大逆不道的话。这些话很快便传到了朱元璋的耳中,更加坚定了朱元璋除掉蓝玉的决心。
洪武二十六年,锦衣卫指挥蒋瓛向朱元璋上奏,告发蓝玉谋反。蒋瓛在奏折中称,蓝玉暗中联络景川侯曹震、鹤庆侯张翼、舳舻侯朱寿、定远侯王弼等将领,准备在朱元璋前往南郊祭祀天地的时候,发动兵变,夺取皇位。
朱元璋接到奏折后,立即下令将蓝玉逮捕入狱,并命人对蓝玉进行审讯。在审讯过程中,蓝玉起初拒不承认自己谋反,但在锦衣卫的严刑拷打之下,他最终被迫招认了自己的“谋反罪行”。随后,朱元璋又下令逮捕了曹震、张翼、朱寿、王弼等与蓝玉有牵连的将领,对他们进行审讯。这些将领在严刑逼供之下,也纷纷“招认”参与了蓝玉的谋反计划。
朱元璋大怒,下令将蓝玉处以“剥皮实草”之刑,并诛灭其三族。所谓“剥皮实草”,乃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刑罚,就是将人的皮肤完整地剥下来,然后在皮肤内填充稻草,制成标本,示众警示。蓝玉的族人,无论老幼,都被处死,无一幸免。
与此同时,朱元璋还以蓝玉案为借口,大肆株连,清除朝中的功臣将领。凡是与蓝玉有过交往的官员、将领,无论是否参与谋反,都被牵连其中。据史料记载,蓝玉案前后共牵连了一万五千余人,其中包括公爵一人、侯爵十三人、伯爵二人,以及大量的文武官员和士兵。明朝的功臣集团,几乎被一网打尽。
在蓝玉案爆发后,朱元璋还下了一道圣谕,向天下人公布蓝玉的“谋反罪行”,并阐述自己清除功臣的原因。其圣谕曰:“朕起于寒微,拨乱反正,平定天下,建立大明。然功臣之中,多有恃功骄纵、违法乱纪者。蓝玉身为凉国公,受朕厚恩,却不思报效,反而阴结党羽,图谋不轨,欲行谋反之事,危害社稷。朕若不除此贼,恐日后祸乱天下,危及皇太孙之位。今将蓝玉及其党羽依法惩处,以儆效尤。望天下臣民,引以为戒,安分守己,共保大明江山永固。”
蓝玉案,是明初四大案之一,也是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皇权的重要手段。通过这起案件,朱元璋彻底清除了朝中的功臣势力,将军政大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为皇太孙朱允炆继位铺平了道路。但与此同时,这起案件也造成了大量的冤假错案,许多无辜的人因此惨遭杀害,对明朝的政治、军事和社会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蓝玉案结束后,明朝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功臣集团的覆灭,使得朝中再也没有能够与皇权抗衡的势力,朱元璋的皇权达到了顶峰。但与此同时,明朝的军事力量也受到了严重的削弱。大量有经验的将领被杀害,导致明朝军队的战斗力大幅下降,在后来面对北方蒙古部落的侵扰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