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走。只要跟着我,咱们一定能安全到达波斯。”
果然,出发没几天,他们就遇到了沙尘暴。那天中午,原本晴朗的天空突然暗了下来,狂风卷着沙子呼啸而来,能见度不足一丈。士兵们慌了,有的想乱跑,有的想躲进帐篷。裴行俭立刻下令:“所有人原地不动,围成一个圆圈,用衣服捂住口鼻,不许说话!”他自己则站在圆圈的最外围,指挥士兵保持阵型。沙尘暴刮了整整一个时辰,等风停了,士兵们才发现,要是刚才乱跑,早就被沙子埋了。泥涅师看着裴行俭,感激地说:“裴大人,多亏了你,不然我们今天就完了。”
又走了十几天,军队遇到了缺水的问题——随身携带的水囊快空了,沿途的水源要么干涸了,要么被西突厥残部污染了。士兵们口渴难耐,有的甚至开始喝马尿。裴行俭很着急,他想起西州的老驿卒说过,沙漠里有些地方虽然表面是沙子,但地下有水,只要找到“红柳丛”,昏时分,找到了一片茂密的红柳。裴行俭让人在红柳丛中间挖洞,挖了大约三尺深,果然渗出了清水。士兵们都高兴坏了,赶紧用皮囊接水,烧开后喝了起来。泥涅师看着清澈的泉水,忍不住感叹:“裴大人,你真是太厉害了,连这种地方有水源都知道。”
就这样,裴行俭带着军队和泥涅师,历经三个多月的艰苦行军,终于到达了吐火罗(今阿富汗北部)。这里是波斯的东部边境,虽然大部分地区已经被大食占领,但吐火罗的国王还是倾向于唐朝。泥涅师见到吐火罗国王后,双方达成了协议——吐火罗国王愿意支持泥涅师建立流亡政权,帮助他召集波斯旧部;而泥涅师则承诺,将来若能夺回波斯,会继续与唐朝保持友好关系。
任务完成后,裴行俭准备返回长安。临走前,泥涅师拉着他的手说:“裴大人,这一路多亏了你,我这辈子都不会忘记你的恩情。将来我若能复国,一定亲自去长安向陛下和你道谢。”裴行俭说:“王子不必客气,这是我作为唐朝将领的职责。你在吐火罗要多加小心,有困难可以随时派人去唐朝求援。”
返回长安的路上,裴行俭还去了西州和于阗,见了麴智湛和尉迟伏阇雄。麴智湛还是老样子,拉着裴行俭喝了好几杯酒;尉迟伏阇雄则送给裴行俭一匹汗血宝马,说:“裴大人,这匹马能日行千里,你带着它回长安,能快些。”裴行俭推辞不过,只好收下。
回到长安后,唐高宗特意在大明宫召见了裴行俭,听他讲完护送的经过,高兴地说:“裴卿,你这次不仅护送泥涅师安全归国,还稳定了西域局势,功劳不小啊!”当即任命他为吏部侍郎,负责官员的选拔与考核——这是个正四品上的官职,比他被贬前的长安令高了好几级。
裴行俭刚任吏部侍郎没两个月,西域就又传来了坏消息:调露元年(679年)冬天,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联合别帅李遮匐,举兵反叛。阿史那都支原本是唐朝任命的昆陵都护府都护,负责管辖西突厥左厢五姓部落,但他一直不甘心受唐朝管辖,苏定方去世后,他就开始暗中联络西突厥残部,积蓄力量;李遮匐是蒙池都护府的都护,管辖西突厥右厢五姓部落,他与阿史那都支早就有勾结,还偷偷派使者去吐蕃,约定一起对抗唐朝。
叛乱发生后,阿史那都支和李遮匐很快占领了昆陵、蒙池两个都护府,杀害了唐朝派去的官员,还切断了丝绸之路的北道,不少中原商人都被他们抢劫杀害。消息传到长安,唐高宗立刻召集大臣商议对策。
有的大臣主张派大军征讨,说:“阿史那都支和李遮匐叛乱,必须用武力镇压,不然西域诸国都会跟着反叛!”他们建议派十万大军,由大将军裴炎率领,从河西走廊出发,直捣西突厥腹地。
但也有大臣反对,说:“西域路途遥远,十万大军出征,粮草消耗太大,而且冬天西域寒冷,士兵们难以适应,恐怕会有不测。不如先派使者去安抚,劝阿史那都支和李遮匐归降,若他们不听,再出兵也不迟。”
双方争论不休,唐高宗也拿不定主意,这时他看到裴行俭站在一旁不说话,就问:“裴卿,你刚从西域回来,熟悉那里的情况,你说说,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