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这样既能避开北魏军的巡逻队,又能借助河水的声音掩盖脚步声。
凌晨时分,陈庆之的军队抵达了北魏军的粮草营外。他见粮草营的哨兵正在打盹,便下令:“点火!”士兵们立刻点燃火把,扔向粮草营的帐篷和粮草堆。粮草营顿时燃起大火,浓烟滚滚,照亮了夜空。
哨兵被惊醒,大喊:“着火了!有敌袭!”可没等他们反应过来,陈庆之的士兵已经冲进了粮草营,手起刀落,斩杀了不少北魏军士兵。粮草营的混乱很快传到了元昭的主营,元昭以为是梁军主力来攻,急忙下令:“各营立刻出兵,支援粮草营!”
可就在北魏军各营士兵匆忙集合,准备出发时,陈庆之已经率领士兵撤出了粮草营,绕到了元昭的主营后方。他见北魏军主营的士兵大多去支援粮草营,营内空虚,便下令:“进攻主营!”
两千士兵如猛虎下山,冲进了元昭的主营。元昭正在帐内指挥,听到外面的喊杀声,顿时慌了神,他急忙拿起武器,想组织抵抗,可营内士兵太少,根本挡不住梁军的进攻。陈庆之亲自率军冲进中军帐,元昭见势不妙,带着几个亲信,从营后逃跑了。
北魏军的其他四个营垒,得知主营被破、元昭逃跑,顿时军心大乱,士兵们纷纷溃逃。曹仲宗见陈庆之取胜,立刻率领大军跟进,追杀北魏溃兵。这一战,梁军斩杀北魏军一万余人,俘虏两万余人,缴获了大量的粮草、兵器和马匹,成功解除了涡阳之围。
涡阳之战后,陈庆之的威名在梁朝彻底传开,连梁武帝都忍不住称赞:“庆之虽无弓马之能,却有将帅之才,真乃我朝之幸!”随后,梁武帝任命陈庆之为“东宫直阁”,负责太子的安全保卫工作——这既是信任,也是对他的进一步培养。
而真正让陈庆之“名震天下”,成为千古传奇的,是公元529年的“白袍北伐”。
这一年,北魏宗室北海王元颢,因不满尔朱荣专权,被尔朱荣追杀,逃到了梁朝。元颢见到梁武帝后,痛哭流涕,请求梁武帝出兵帮助他返回北魏,夺回皇位,并承诺:若能成功,便以北魏一半的土地作为回报。
梁武帝早就想趁机向北拓展疆域,削弱北魏,所以听完元颢的请求后,立刻答应了。但梁武帝也有顾虑——北魏虽然内乱,但尔朱荣的兵力仍很强,若派大军北伐,风险太大。于是,梁武帝决定“小规模出兵”,派陈庆之率领七千士兵,护送元颢北归。
这个决定,在当时看来,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七千士兵,要护送一个“流亡宗室”,穿越北魏腹地,抵达洛阳,这无异于“羊入虎口”。很多大臣都劝梁武帝:“七千士兵太少,恐难成事,不如多派些兵力。”梁武帝却摇了摇头:“庆之善以少胜多,涡阳之战便是证明。若派大军,反而会引起尔朱荣的警惕,七千士兵,看似少,实则灵活,更易成事。”
陈庆之接到任命后,没有丝毫犹豫。他知道,这一战不仅关系到元颢的命运,更关系到梁朝的尊严。出发前,陈庆之做了一个特别的决定——让所有士兵都穿上白色的铠甲,戴上白色的头盔。就这样,一支七千人的“白袍军”,在陈庆之的率领下,护送着元颢,从建康出发,踏上了北伐之路。
北伐军首先北上,渡过淮河,抵达了北魏的铚城(今安徽宿州)。铚城是北魏的边境重镇,守军有两万余人,由北魏将领丘大千率领。丘大千早就听说过陈庆之的威名,所以不敢大意,在铚城外修筑了三道防御工事,企图阻挡白袍军。
陈庆之率领白袍军抵达铚城外后,没有急于进攻,而是先派人勘察地形。他发现铚城的西北角城墙相对低矮,而且防御工事比较薄弱,于是决定从西北角发起进攻。
进攻前,陈庆之召集所有士兵,说:“将士们!我们远离家乡,深入敌境,后退便是死路一条。唯有攻破此城,才能获得生路,才能为梁朝建功立业。今日一战,我与诸位同生共死!”士兵们齐声呐喊:“愿随将军死战!”
随后,陈庆之亲自擂鼓助威,白袍军士兵手持云梯,向铚城的西北角发起猛攻。北魏守军拼命抵抗,滚石、热油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