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清野”的战术:他下令将长安城外的庄稼全部烧毁,将周边的百姓尽数迁入城中,让晋军在野外找不到一粒粮食、一个能提供补给的村落。桓温的大军在灞上驻留了几十天,粮食越吃越少,士兵们开始出现饥饿的情况。
为了解决粮荒,桓温曾派人去周边寻找粮食,可找到的只有被烧毁的农田和空无一人的村落。他也曾尝试与前秦决战,可苻健始终紧闭城门,不与晋军交战,只派苻雄率领少量骑兵,不断袭扰晋军的粮道。
公元354年五月,苻雄瞅准时机,率领五千骑兵,偷袭了晋军的粮道。桓温派大将桓冲(桓温的弟弟)率军救援,结果在白鹿原被苻雄击败,晋军损失了一万多士兵,粮道也被彻底切断。
粮道断绝,士兵死伤,桓温知道,此次北伐已无成功的可能。他站在灞上,望着近在咫尺的长安城,心中充满了不甘——只要再有一个月的粮食,他就能攻克长安,就能完成“收复故都”的壮举,可他偏偏没了粮食。
无奈之下,桓温只得下令撤退。撤退时,他想将关中的百姓迁到江南,以增强东晋的实力,也为日后的北伐储备人力。可百姓们却犹豫了——他们怕路上遭遇战乱,更怕桓温走后,前秦会对他们进行报复。最终,只有三千多户百姓愿意跟着桓温南下。
第一次北伐,就这样以“功败垂成”告终。桓温虽打到了长安城外,获得了百姓的支持,却因缺粮而撤退,未能收复长安。但从政治层面来看,桓温的目的已经达到:他通过此次北伐,向朝廷证明了自己的军事才能,也让更多的人认可了他的声望。而朝廷中反对他的人,比如时任扬州刺史的殷浩(东晋名士,曾与桓温争夺兵权),后来因北伐前燕失败,被桓温弹劾罢免,桓温的权力进一步扩大——他不仅掌控了荆州、益州,还趁机接管了扬州的部分兵权,成了东晋名副其实的“军事第一人”。
第一次北伐后,桓温的声望达到了新的高度。他在荆州推行“屯田制”,组织士兵开垦荒地,积累粮食,为下一次北伐做准备;同时,他也在朝廷中不断扩张势力,将自己的亲信安插到各个重要岗位,逐渐掌控了东晋的朝政。
公元356年,桓温发起了第二次北伐,此次的目标是盘踞在洛阳一带的羌族首领姚襄。姚襄本是后赵的将领,后赵灭亡后,他投降了东晋,却因不满东晋朝廷的猜忌,于公元355年叛变,率军攻占了洛阳,欲以洛阳为基地,在中原自立门户。
洛阳对东晋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它是东汉、曹魏、西晋三朝的都城,是“中原正统”的象征。收复洛阳,比收复长安更能提振人心。因此,桓温将第二次北伐的目标锁定为洛阳,既是为了消灭姚襄的势力,也是为了通过“收复故都”,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声望。
这一次,桓温吸取了第一次北伐缺粮的教训。他提前在淮河、泗水一带囤积了大量粮食,并亲自率领两万大军,从江陵出发,沿淮河北上,采取“稳扎稳打”的战术,避免深入敌境导致补给断绝。同时,他还派大将檀玄、胡彬率领偏师,袭扰姚襄的侧翼,牵制其兵力。
姚襄知道桓温的厉害,不敢与晋军正面交锋。他率军退守洛阳城南的伊水(今河南洛阳南),并派使者去见桓温,假意表示愿意投降,实则想拖延时间,等待桓温的粮食耗尽。姚襄的使者对桓温说:“姚将军本是晋臣,因被奸臣陷害,才不得已占据洛阳。如今将军亲来,姚将军愿率军归附,只求将军能奏请朝廷,赦免其罪过。”
桓温一眼看穿了姚襄的计谋。他对使者说:“姚襄若真有归降之心,便亲自来我军营中请罪;若想耍花样,我今日便率军踏平他的军营,让他死无葬身之地!”说完,桓温便下令进军,在伊水岸边与姚襄展开决战。
姚襄的军队虽有三万多人,且多为羌族骑兵,勇猛善战,但晋军在桓温的指挥下,阵型严整,士气高昂。桓温亲自擂鼓助威,晋军士兵奋勇冲锋,很快便突破了姚襄的前锋防线。姚襄试图率军反扑,却被晋军大将桓冲击败,羌族骑兵死伤惨重。姚襄见大势已去,只得带着残兵逃往北方,后来被前秦皇帝苻生斩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