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的志向,他来豫州,不是为了帮祖逖北伐,是为了把祖逖的军队控制在手里,用来制衡王敦。
祖逖接到诏书后,心里凉了半截。他知道,司马睿这是“卸磨杀驴”——他辛辛苦苦打下河南,不是为了帮司马睿“争权夺利”,是为了北伐抗胡。现在戴渊来了,他的北伐计划肯定要泡汤。
更让他伤心的是,王敦和司马睿的矛盾越来越深,东晋内部眼看就要内战。祖逖看着自己收复的土地,看着身边想回家的士兵,心里又急又气——要是东晋内战,石勒肯定会趁机南侵,他辛苦打下的一切,都会毁于一旦。
从那以后,祖逖就病倒了。他本来就常年打仗,身体不好,再加上忧愤交加,病情越来越重。士兵们来看他,他拉着士兵的手说:“我本来想渡过黄河,收复中原,让大家都能回家,可现在……恐怕我看不到那一天了。你们一定要好好练兵,将来要是有机会,一定要完成我的心愿。”
公元321年11月,祖逖在雍丘(今天河南杞县)病逝,享年56岁。
他去世的消息传到豫州,百姓们都哭了——老人哭着说:“祖将军走了,谁还能保护咱们?”年轻人哭着说:“咱们还没回中原,将军怎么就走了?”百姓们自发地为祖逖立祠,逢年过节都去祭拜他,把他当成“保护神”。
消息传到北方,石勒的军队本来想趁机南侵,可听说祖逖死了,也不敢轻易出兵——他们怕祖逖的军队“为将军报仇”,更怕祖逖的威望还在,百姓会跟他们拼命。
祖逖死后,他的弟弟祖约继承了他的军队。可祖约没有祖逖的威望和能力,也没有北伐的志向,很快就被石勒打败,祖逖收复的河南土地,又重新落入胡人手中。
他这一辈子,不算长,56年;也不算“成功”,没能收复整个中原,北伐大业最终功亏一篑。但他为什么能被后人记住?为什么“中流击楫”“闻鸡起舞”能传千年?
因为在那个“人人都想苟且”的时代,他选择了“逆行”——别人往南逃,他往北打;别人想当官,他想报国;别人怕石勒,他敢跟石勒硬拼。
他没有皇帝的支持,没有充足的粮草,没有精锐的军队,只有一群想回家的流民,和一颗“收复中原”的心。可就是凭着这颗心,他硬是在北方打出了一片天,让胡人怕他,让百姓敬他,让东晋的皇帝不得不重视他。
后来的人,不管是诗人还是政治家,都很佩服祖逖。杜甫写过“祖逖北伐时,戎狄避其锋”;陆游写过“一闻鸡唱便兴师,不到黄龙誓不归”——这里的“闻鸡唱”,就是在怀念祖逖的“闻鸡起舞”。
咱们今天聊祖逖,不是聊一个“古代英雄”,是聊一种“精神”——一种“不服输”的精神,一种“不放弃”的精神,一种“为了理想敢拼敢闯”的精神。
不管时代怎么变,这种精神,永远都不会过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