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戚家军军粮短缺,士兵们快断粮了。王氏把自己的嫁妆变卖了,换了粮食给士兵们吃。士兵们感动得流泪,说:“夫人都这样支持我们,我们更要拼命打倭寇!”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戚继光奉命率军进入福建抗倭。福建的倭寇更狡猾,他们在沿海筑了很多“倭巢”,最有名的是横屿岛和牛田。横屿岛是个小岛,涨潮时四面环水,退潮时露出泥泞的滩涂,倭寇以为明军打不过来,在岛上囤积了大量粮食和武器。
戚继光勘察地形后,想出一个办法:让士兵们背着稻草,退潮时铺在滩涂上,踩着稻草冲锋。进攻那天,戚家军冒着倭寇的箭雨,踩着稻草冲向横屿岛,只用了三个时辰就攻破了倭巢,斩杀倭寇两千多人。当士兵们把倭寇囤积的粮食分给当地百姓时,百姓们哭着说:“我们被倭寇害了十几年,今天终于见天日了!”
之后,戚继光又在牛田、林墩等地大败倭寇,福建的倭患基本被平定。到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戚继光和另一位抗倭名将俞大猷联手,在广东消灭了最后一股倭寇势力,困扰明朝东南沿海几十年的倭患,终于被荡平。
百姓们为了纪念戚继光,在浙江、福建等地给他建了生祠(为活着的人建的祠堂),把他的画像挂在家里,说:“是戚将军救了我们的命。”
万历十年(1582年),戚继光被调到北方镇守蓟州,防备蒙古。他在北方修长城,练边军,又立下赫赫战功。可晚年的他却遭到排挤,被罢官回乡,最后在贫困中去世。
如今,浙江台州的戚继光纪念馆里,还陈列着当年戚家军用过的鸳鸯阵模型和狼筅。游客们看着这些武器,听着导游讲戚家军的故事,总会想起那句流传了几百年的话:“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这是戚继光写的诗,也是他一生的写照——他不是为了当官发财,只是想让东南沿海的百姓,能过上安稳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