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气魄,正是他一统北方后壮志豪情的写照。此时的曹操,已经占据了北方的大部分土地,成为天下最强大的势力。
可就在曹操想“一统天下”的时候,赤壁之战给了他当头一棒。建安十三年,曹操带着二十多万大军(号称八十万),顺江东下,想先灭刘表,再灭孙权,一举统一天下。可没想到,刘表刚死,他的儿子刘琮就投降了曹操,而刘备则带着百姓往江陵逃跑,曹操派骑兵追了一天一夜,在长坂坡追上刘备,把刘备打得大败。刘备没办法,只好派诸葛亮去江东,联合孙权抗曹。
孙权一开始也拿不定主意,投降派和主战派吵得不可开交,多亏了周瑜、鲁肃等人力主抗曹,孙权才下定决心,派周瑜带着三万水军,和刘备的军队联合,在赤壁和曹操对峙。
曹操的军队大多是北方人,不习水战,曹操只好让人把船用铁索连起来,让船更稳固,这就是“连环船”。周瑜的部将黄盖见了,就献了个“火攻”之计,还假装投降曹操,准备趁机放火。曹操一开始还不信,可看到黄盖的投降信,觉得黄盖是“识时务”,就答应了。
到了约定投降的那天,黄盖带着十几艘装满干草、油脂的船,顺着东南风,往曹操的大营驶去。快到的时候,黄盖下令点火,十几艘船瞬间变成了“火船”,直冲曹操的连环船。曹操的船都连在一起,没法分开,一烧就全着了,火还蔓延到了岸上的大营,整个赤壁江面火光冲天,喊声震地。曹操的军队大乱,北方士兵不会游泳,要么被烧死,要么被淹死,要么被孙刘联军杀死。
曹操见大势已去,只好带着残兵从华容道逃跑。华容道泥泞不堪,曹操只好让士兵割草填路,一路上丢盔弃甲,狼狈不堪。等他逃到南郡,二十多万大军只剩下几千人。赤壁之战,曹操大败,一统天下的计划彻底泡汤,而孙权和刘备则趁机发展势力,刘备占了荆州、益州,孙权巩固了江东,三国鼎立的局面就此奠定。
赤壁之后,曹操知道短期内没法南下,就把精力放在了北方的治理和内部的稳定上。他一方面继续推行屯田制,发展生产,让北方的经济慢慢恢复;另一方面,他颁布了《求贤令》,提出“唯才是举”,不管出身好坏,不管品行如何,只要有本事,就可以当官。这一下,又吸引了不少人才,比如贾诩、徐晃、张辽这些人。
建安十八年,曹操被封为魏公,建立了魏国;建安二十一年,又进位魏王,享有“参拜不名、剑履上殿”的特权,和皇帝差不多了。可他始终没称帝,有人劝他称帝,他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意思是他要像周文王一样,为儿子打下基业,让儿子称帝。
曹操的一生,不仅是个军事家、政治家,还是个文学家。他和儿子曹丕、曹植,都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合称“三曹”。他的诗,比如《短歌行》里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写尽了他对时光的感慨;《龟虽寿》里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又展现了他老当益壮的豪情。这些诗,语言质朴,气势雄浑,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的代表。
不过,曹操也有“酷虐多疑”的一面。比如他杀了神医华佗,就因为华佗想给她做开颅手术,他觉得华佗是想害他;还有他杀了谋士荀彧,因为荀彧反对他进位魏公,他觉得荀彧“不跟自己一条心”。这些事,也让他留下了“奸雄”的骂名。
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曹操在洛阳病逝,享年六十六岁。他死后,儿子曹丕继承了魏王之位,没过多久,曹丕就逼迫汉献帝禅位,建立了魏国,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纵观曹操的一生,他生于乱世,凭着雄才大略,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长期的战乱,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他推行屯田制、唯才是举,为后来的魏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的文学成就,也影响了后世千年。可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做法,他的酷虐多疑,也让他成了历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正如《三国志》里所说,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既有“能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