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人虽勇,可不懂谋略,只要臣用兵得当,定能取胜。”
旁边的大臣们听了,都觉得不可思议:一万人?羌人叛乱的部落,加起来有好几万人,一万人怎么够?有人劝赵充国:“老将军,还是多带些兵吧,免得吃亏。”赵充国却摇头说:“兵不在多,在精。带太多兵,粮草转运困难,反而会误事。臣带一万人,都是在边境打过仗的老兵,足够了。”
宣帝见他胸有成竹,就答应了,任命他为“蒲类将军”,领兵一万,前往西羌平叛。出发那天,长安城外,文武百官都来送行。赵充国披挂整齐,骑在马上,虽然年纪大了,可腰板挺得笔直,看着就像个年轻的将军。他对着百官拱了拱手,说:“诸位放心,老夫定不负陛下所托,早日平定羌人,还边疆一个太平!”说完,一挥手,带着大军浩浩荡荡地向西而去。
列位,这“老将请缨”的故事,后来成了千古美谈。七十三岁的年纪,本该在家安享晚年,可赵充国为了国家,还愿意披甲出征,这份忠诚和勇气,可不是一般人能比的。后来《汉书》里说他“沈勇有大略,少好将帅之节”,这评价真是一点都不假。
赵充国带着一万大军,走了十几天,到了金城。这时候,羌人已经占领了金城以西的几个据点,还派兵在黄河边巡逻,想阻止汉军过河。赵充国到了金城,没有急着进攻,而是先扎下营寨,派人去侦察羌人的布防。
侦察兵回来禀报:“将军,羌人在黄河对岸的渡口,派了几千人防守,还把船只都拉到了岸上,咱们很难过河。”赵充国听了,想了想,说:“羌人以为咱们会从正面渡口过河,肯定防备很严。咱们不如绕到上游,找个隐蔽的地方偷渡,打他们个措手不及。”
当天夜里,赵充国让一部分士兵在正面渡口虚张声势,点燃火把,假装要过河,吸引羌人的注意力。他自己则带着主力部队,悄悄绕到上游十几里的地方,那里有个浅滩,水流不急。汉军将士们牵着马,小心翼翼地淌过黄河,没发出一点动静。等过了河,赵充国立刻下令,让士兵们休息片刻,然后朝着羌人的防守据点进发。
那边羌人还在盯着正面渡口的火把,突然听到身后传来喊杀声,回头一看,汉军已经到了跟前!羌人吓得魂飞魄散,哪里还敢抵抗,纷纷扔下武器逃跑。赵充国没让士兵们穷追,只是占领了据点,缴获了羌人留下的粮草和船只。
过了黄河,赵充国继续进军,到了罕羌的聚居地附近。这时候,手下的将领们都劝他:“将军,咱们不如趁势进攻罕羌,先杀杀羌人的威风!”赵充国却摇头说:“不行。罕羌虽然和先零羌一起叛乱,可他们是被胁迫的,不是主谋。咱们要是现在打他们,他们就会和先零羌抱成一团。不如先放过他们,去打先零羌,等先零羌败了,罕羌自然会归附。”
将领们还是不放心:“可要是咱们去打先零羌,罕羌在后面偷袭咱们怎么办?”赵充国笑着说:“咱们可以派人去罕羌那边,告诉他们,朝廷只打先零羌,不打罕羌。只要他们不帮先零羌,咱们就给他们赏赐。”说完,他就派了一个使者,带着一些丝绸、粮食,去见罕羌的首领靡当儿。
靡当儿就不想跟着先零羌叛乱,见汉军使者来了,赶紧接见。使者把赵充国的话一说,还送上了赏赐,靡当儿立刻高兴地说:“请你告诉赵将军,我们罕羌绝不出兵帮先零羌,要是有先零羌的人来,我们还会告诉汉军!”
使者回来禀报,赵充国放心了,立刻率领大军,朝着先零羌的大营进发。先零羌的首领狼何,以为罕羌会帮自己和汉军打第一仗,没怎么防备汉军,结果被赵充国打了个大败。汉军斩杀了上千个先零羌人,还缴获了几万头牛羊、几千辆马车。狼何带着剩下的先零羌人,逃到了湟水南岸的山里。
赵充国率军追到湟水边,手下的将领们又劝他:“将军,咱们赶紧过河追吧,把先零羌一网打尽!”赵充国却又停下了,说:“咱们要是穷追不舍,他们狗急跳墙,反而会拼死抵抗,咱们会有损失。不如就在这里扎营,等着他们粮尽投降。”
果然,过了没几天,就有不少先零羌人从山里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