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得知后,觉得也先“欺人太甚”,不仅削减了赏赐,还把马市价格压到了最低。也先以此为借口,兵分四路,大举入侵明朝:东路军攻打辽东,西路军攻打甘州(今甘肃张掖),中路军由也先亲自率领,攻打大同,另一路攻打宣府(今河北宣化)。
瓦剌大军来势汹汹,大同守军节节败退,接连丢失了好几个据点,将领吴浩战死。消息传到北京,朝堂上下一片恐慌。英宗赶紧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兵部尚书邝埜建议:“瓦剌兵力强盛,我军准备不足,应先派大军增援大同,再坚守城池,等待时机反击。”侍郎于谦也附议说:“陛下,边境守军兵力薄弱,不可轻易出战,应尽快调遣京营精锐前往边境,同时招募新兵,加强防御。”
可王振却不这么想。他觉得这是一个显示自己权威的好机会——如果能劝英宗亲征,打败瓦剌,不仅能让英宗更信任自己,还能让大臣们对自己刮目相看。王振于是在英宗面前说:“陛下,瓦剌不过是个小部落,竟敢入侵我大明,若陛下亲征,必能振军心,瓦剌见陛下亲征,定会望风而逃。”
英宗本就年轻气盛,又从小受王振影响,觉得“天子亲征”是件很威风的事,当即就同意了王振的提议。邝埜、于谦等人连忙劝阻,说:“陛下,京营士兵大多没经历过大战,且准备仓促,粮草不足,亲征风险太大啊!”可王振却厉声打断他们:“你们懂什么?陛下亲征,乃是天命所归,瓦剌小儿怎敢抵挡?若再敢阻拦,就是欺君之罪!”
大臣们见王振态度坚决,英宗又一意孤行,只好不再劝阻。王振当即下令:京营精锐五万,加上各地抽调的军队,共二十万人,于三日后出发,英宗御驾亲征,自己担任“监军”,总揽军政大权。
出发前,王振根本没做任何准备:粮草只备了十天的量,连将领的任命都是临时决定的。兵部尚书邝埜想跟王振商议行军路线,王振却不耐烦地说:“行军路线我早就定好了,你只需照着办就行,别多嘴!”邝埜看着王振傲慢的样子,只能无奈地叹气。
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十六日,英宗和王振率领二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地从北京出发。出发那天,天降大雨,道路泥泞,士兵们冒着雨行军,浑身都湿透了,怨声载道。王振却坐在舒适的马车里,根本不管士兵的死活,还下令“加速行军”,想尽快到达大同,早点“打败”瓦剌。
七月底,大军终于到达大同。可此时的大同,早已是一片狼藉:城外的村庄被瓦剌军烧毁,守军伤亡惨重,将领郭敬偷偷告诉王振:“瓦剌军势大,我军根本不是对手,若再不退兵,恐怕会全军覆没。”王振这才意识到瓦剌不是“小部落”,心里开始害怕,连忙劝英宗:“陛下,瓦剌军太厉害,咱们还是先回北京吧,等准备好了再回来打他们。”
英宗本就对打仗没什么概念,见王振这么说,当即就同意了。可王振却在撤退路线上动起了歪心思——他想让大军绕道蔚州,经过自己的老家,这样既能在乡亲们面前显摆一番。邝埜得知后,连忙劝阻:“监军大人,蔚州路途遥远,且瓦剌军就在附近,若绕道,恐遭伏击,应走宣府这条近路,尽快回北京。”
王振却不听,说:“我是监军,路线我说了算!陛下跟着我走,不会有危险的。”就这样,大军偏离了原定的撤退路线,向蔚州方向前进。可走了没几天,王振又后悔了——他担心大军经过自己的老家时,会踩坏地里的庄稼,让乡亲们骂自己。于是,他又下令大军调头,改走宣府路线。
这一绕,不仅耽误了宝贵的撤退时间,还让大军陷入了疲敝。士兵们来回奔波,士气低落,不少人在路上逃跑。八月初十,大军到达宣府附近的鹞儿岭,果然遭到了瓦剌军的伏击。明军毫无防备,瞬间溃散,将领朱勇、薛绶战死,士兵死伤无数。王振见状,吓得魂飞魄散,连忙逃命。
八月十四日,大军终于逃到了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此时,距离怀来城只有二十里,只要进入怀来城,就能凭借城池坚守。邝埜再次请求王振:“监军大人,怀来城近在眼前,咱们赶紧进城吧,否则瓦剌军追上来,就来不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