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帝元光六年,也就是公元前130年,匈奴又侵犯边境。这次匈奴的骑兵一口气打到了上谷郡,杀了上谷太守,还劫掠了不少百姓和牲畜,边境的急报一封接一封地送到长安。汉武帝再也忍不了了,拍着龙案说:“朕忍匈奴久矣!今日便派大军,北上击之!”他当即下旨,任命了四路大军,每路一万骑兵,兵分四路,出击匈奴:第一路,由车骑将军卫青率领,从上谷郡出兵;第二路,骑将军公孙敖,从代郡出兵;第三路,轻车将军公孙贺,从云中郡出兵;第四路,骁骑将军李广,从雁门郡出兵。
这四路大军里,公孙贺是老将,李广更是大名鼎鼎的“飞将军”,匈奴人见了他都要绕着走,只有卫青是第一次带兵打仗,还是个“新人”。满朝文武都替卫青捏了把汗,有人甚至私下里说:“卫子夫得宠,皇上才给了他这个机会,怕是要误大事啊!”可汉武帝却不这么想,他对卫青说:“朕看你有将才,此番出征,便看你的本事了。”卫青听了,跪在地上叩首:“臣定不负陛下所托,若不能破匈奴,愿提头来见!”
话说四路大军各自出发,咱们先说说其他三路的情况。公孙贺领着一万骑兵,从云中出发,在草原上转了几天,连个匈奴人的影子都没看着,怕耽误时间,就率军回来了,算是无功而返。公孙敖更惨,他刚出代郡没多久,就遇上了匈奴的主力,双方打了一场恶战,汉军寡不敌众,损失了七千多骑兵,公孙敖带着残兵狼狈逃回,按律当斩,后来花了大笔钱财赎罪,才免了一死。最惨的是李广,他遇上了匈奴的左贤王,左贤王知道李广厉害,特意调了三万骑兵来围堵他。李广虽然勇猛,可架不住匈奴人多,激战中,他的战马被射死,自己也中了箭,成了匈奴人的俘虏。匈奴人早就听说李广是“飞将军”,想把他活着带回去,就用绳子编了个网,把李广放在网里,挂在两匹马中间,往匈奴王庭送。李广假装昏迷,心里却在盘算着怎么逃跑,走了十多里地,他瞅准一个机会,突然跳起来,夺了旁边一个匈奴兵的马和弓,一路策马狂奔,还射杀了几个追来的匈奴兵,最后总算逃回了汉营。可他损兵折将,自己还当了俘虏,回去后也被革了职,贬为庶民。
这么一看,四路大军里,三路要么无功,要么惨败,就剩下卫青这一路了。满朝文武都在等着消息,汉武帝也坐立不安,生怕卫青也打败仗。
卫青领着一万骑兵,从上谷出发后,并没有像其他三路那样盲目行军,而是先派了不少侦查兵,摸清了匈奴的动向。侦查兵回来报告说,匈奴的主力都去对付其他三路汉军了,他们的祭天圣地龙城,防守比较薄弱。卫青一听,心里就有了主意:龙城是匈奴人的“圣地”,每年都要在这里举行祭天仪式,要是能拿下龙城,不仅能重创匈奴的士气,还能给大汉长威风!于是他当即下令:“改变路线,直捣龙城!”
可去龙城的路并不好走,要穿过一片大沙漠,而且沿途都是匈奴的部落,万一被发现,就会陷入重围。卫青就跟士兵们说:“兄弟们,咱们这次是为大汉争光,为边境的百姓报仇!只要拿下龙城,皇上定会重赏咱们!”士兵们本来还有点担心,听卫青这么一说,都来了劲,纷纷表示愿意跟着将军杀敌。
卫青带着大军,白天躲在沙丘后面休息,晚上趁着月色行军,一路上尽量避开匈奴的部落,遇到小股匈奴兵,就悄悄解决掉,不留下任何痕迹。就这样,他们走了三天三夜,终于接近了龙城。卫青登上高处一看,只见龙城里面灯火通明,匈奴人正载歌载舞,喝酒吃肉,完全没料到汉军会来。原来匈奴人以为,汉军主力都在其他方向,龙城这么偏远,根本不会有危险,所以防守的士兵都放松了警惕。
卫青心里暗喜,当即下令:“全军听令,三更时分,发起进攻!骑兵分成三路,左路绕到龙城东边,右路绕到西边,中路随我正面冲击!记住,只许前进,不许后退!”到了三更天,卫青一声令下,汉军的号角声突然响起,三路骑兵像三支利箭,朝着龙城冲了过去。匈奴人从睡梦中惊醒,还没反应过来,汉军的刀就已经架在了脖子上。龙城里面顿时乱成一团,匈奴兵东奔西跑,有的还没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