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和谐,如同天地和谐,方能国泰民安”的道理。她对邓绥说:“皇后乃后宫之主,若能以身作则,善待诸妃,后宫便能安宁;后宫安宁,陛下便能专心朝政,国家便能长治久安。”邓绥听后,深受触动,当场摘下头上的玉簪,赠予班昭,感慨道:“此簪虽珍贵,却不若师言璀璨!弟子定当铭记师训,安定后宫,以助陛下。”
后来,汉和帝驾崩,邓绥临朝称制,成为东汉历史上着名的邓太后。她始终没有忘记班昭的教诲,对班昭愈发敬重,尊其为“班大家”,赐金印紫绶,位同丞相。这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是前所未有的荣誉。邓太后常常与班昭商议朝政,许多重要的决策,都会征求班昭的意见。班昭也尽己所能,为邓太后出谋划策,成为她最信任的智囊。
班昭的学识与声望,吸引了众多名士前来求教。当时的大儒马融,是着名的经学家,他对《汉书》中的许多内容存有疑惑,得知班昭对《汉书》了如指掌,便请求拜班昭为师。
这在当时,是一件惊世骇俗的事情。因为在封建社会,女性收男弟子,是“有违礼教”的。许多人纷纷指责马融“不顾身份”,也劝班昭“三思而后行”。但班昭却不以为然,她认为“学问面前,人人平等,何必分男女尊卑?”于是,她破例收下了马融这个男弟子。
马融求学极为虔诚,每次上课,他都会伏跪于藏书阁的地面上,认真聆听班昭的讲解。班昭则毫无保留,将自己对《汉书》的理解、对经史的感悟,传授给马融。在班昭的指导下,马融对《汉书》的理解日益深刻,学问也大有长进。后来,马融成为东汉着名的经学家,弟子遍布天下。他常常对弟子们说:“男子治学,往往流于表面,未若班大家解史之深刻通透。能拜班大家为师,是我一生之幸!”
班昭打破礼教束缚,成为中国历史上首位收男弟子的女教师。
公元100年,远在西域的次兄班超,已是年过七旬的老人。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在西域征战,平定诸国,功勋卓着,如今年老,渴望能返回家乡。他曾多次上书汉和帝,请求回京养老,却因西域局势复杂,始终未能得到批准。
班昭知道,兄长一生为国操劳,如今老病缠身,若不能归乡,必将客死他乡,抱憾终身。于是,她给汉和帝写了一封奏疏。奏疏中,她情真意切地写道:“臣兄班超,壮年之时,捐躯沙漠,为国效力,至今已三十余年。如今他年迈体衰,疾病缠身,视力模糊,听力减退,连起居都难以自理。西域之地,环境恶劣,黄沙漫天,兄长若继续滞留于此,恐难有生还之望。昔日苏武出使匈奴,十九年方得归乡,陛下尚且怜悯其遭遇;臣兄功劳远超苏武,却要在衰年之际,被弃于荒野之中,臣实在痛心不已!望陛下念及兄长之功,怜其老病,准许他生入玉门关,归乡养老!”
这封奏疏,字字泣血,感人至深。汉和帝读完后,深受触动,当即下令,派遣任尚前往西域,接替班超的职务,召班超回京。班超接到诏书后,老泪纵横,感慨道:“若非小妹上书,我此生恐怕再也回不了故土了!”
公元110年,邓太后的兄长邓骘,因平定羌乱有功,被封为大将军,手握兵权。东汉自建国以来,外戚专权的弊端屡见不鲜,窦宪等外戚的前车之鉴,犹在眼前。许多朝臣担心,邓骘长期执掌兵权,会重蹈窦氏覆辙,引发政治动荡。
班昭找到邓太后,劝谏道:“太后,外戚专权,乃国家之大患。窦宪当年权倾朝野,最终却落得满门抄斩的下场,此乃前车之鉴。邓将军虽有功,然‘谦受益,满招损’,若长期执掌兵权,难免会引起朝臣猜忌,甚至可能给邓氏家族带来灭顶之灾。昔年伯夷、叔齐让国,千古传颂;如今邓将军若能主动退让,归还兵权,归隐乡里,不仅能保全邓氏家族的名声,更能为天下树立榜样,彰显太后的贤明。”
邓太后听后,陷入了深思。班昭又进一步说道:“太后临朝称制,本就不易,若因外戚问题引发朝堂动荡,得不偿失。保全家族,才是长久之计。”
在班昭的反复劝谏下,邓太后终于醒悟过来。她采纳了班昭的建议,劝说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