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巴的小脸,心中忽然一动——这毕竟是真宗的骨肉,是大宋的皇子。
“娘娘,”产婆小心翼翼地问,“是否要抱去给陛下看?”
刘娥沉吟片刻,将婴儿递给珊瑚:“你亲自抱去御书房,就说李才人诞下皇子,陛下定会龙颜大悦。”她顿了顿,又叮嘱道,“李才人产后虚弱,让她好好休养,暂时不要让她见皇子。”
珊瑚抱着婴儿走后,刘娥看着桌上的狸猫皮,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她知道,自己终究还是下不了那个狠心。只是这孩子,从此便要养在她的名下,李才人……也只能做个默默无闻的生母了。
乾兴元年,真宗皇帝赵恒驾崩,年仅十三岁的仁宗赵祯继位,刘娥以皇太后之尊垂帘听政。金銮殿上,刘娥坐在皇帝御座旁的纱帐后,听着大臣们的奏报,眼神锐利如昔。
“太后,”宰相丁谓出列奏道,“如今陛下年幼,国事繁重,恳请太后临朝称制,以安天下。”
刘娥心中冷笑。这丁谓想效仿东汉的梁冀,独揽大权,却不知她早已布下棋子。“丁爱卿忠心可嘉,”她缓缓道,“只是祖宗家法不可废,本宫只需辅佐陛下即可。”
散朝后,刘娥回到慈宁宫,珊瑚呈上一份密报:“太后,李宸妃病重,想再见皇子一面。”
刘娥握着密报的手微微一颤。李才人早已被封为宸妃,但一直被幽禁在深宫,仁宗至今不知自己的身世。“知道了,”她淡淡道,“传旨,让太医好好诊治,若有差池,唯他们是问。”
三日后,李宸妃薨逝。刘娥接到奏报时,正在批阅奏折。她放下朱笔,望着窗外的落日,许久才说:“按一品夫人的礼制下葬,棺中填满水银,勿使尸身腐烂。”
珊瑚惊道:“太后,为何要用水银?”
刘娥眼神复杂:“她毕竟是陛下的生母,本宫不能让她……死得不明不白。”
仁宗亲政后,对刘娥的管束渐渐不满。一日,他在翻阅先帝旧档时,发现了一份关于李宸妃的密奏,上面隐约提到她才是自己的生母。
“这是怎么回事?”仁宗拿着密奏,质问贴身太监周怀政。
周怀政吓得跪地:“陛下恕罪,此事……此事太后曾严令不得外传。”
仁宗震怒,立刻派人调查。很快,真相便水落石出——李宸妃才是他的生母,当年被刘娥收养,而李宸妃则被幽禁深宫,郁郁而终。
“好个刘娥!”仁宗拍案而起,“竟敢欺瞒朕二十余年!”他立刻下令,派兵包围了慈宁宫,要为生母讨回公道。
刘娥得知消息,异常平静。她召来仁宗,指着纱帐后的御座说:“陛下如今是天子了,可还记得当年是谁抱着你上朝,是谁为你批阅奏折?”
仁宗看着刘娥斑白的头发,想起多年来的养育之恩,心中的怒火渐渐平息。“你为何要隐瞒朕的身世?”
刘娥叹了口气:“当年若让你认回生母,以她的出身,如何母仪天下?如今你是大宋的天子,只要你安好,本宫背负骂名又何妨?”
仁宗沉默了。他派人开棺查验,发现李宸妃的棺中果然填满水银,尸身完好,穿戴的竟是皇后的服饰。他这才明白,刘娥并非无情,只是在权力与亲情之间,做出了她认为最好的选择。
李宸妃的葬礼过后,汴京的街头巷尾开始流传起“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有人说刘娥当年用剥了皮的狸猫换走了李宸妃的儿子,有人说李宸妃是被刘娥毒死的,各种版本层出不穷。
开封府尹包拯在巡查时,听到了这些传言。他回到府衙,看着桌上的卷宗,眉头紧锁。“张龙,赵虎,”他唤道,“去查查李宸妃的死因,务必要水落石出。”
数日后,张龙赵虎回报:“大人,李宸妃确实是病死的,太后还以一品夫人之礼下葬,并无不妥。”
包拯沉吟道:“既然如此,为何民间会有那么多传言?”
“大人,”张龙说,“听宫里的老人讲,当年李宸妃生产时,太后确实抱走了皇子,只是没用狸猫,而是……”
包拯摆摆手:“罢了,皇家之事,岂是我等能管的?只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