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发,竟一战斩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让匈奴“十余年不敢近赵边”。
雁门大捷后,李牧被调回中原,成为赵国抗秦最重要的将领。此时的秦国,已开启统一六国的序幕,韩、魏两国节节败退,赵国成了秦国东进的最大障碍。公元前234年,秦将桓齮率军攻赵,攻克平阳、武城,斩杀赵军十万,直逼邯郸。赵王急命李牧率军迎战,李牧在宜安(今河北石家庄东南)设伏,待秦军疲惫之际,突然发起猛攻,不仅击退秦军,更斩杀桓齮(一说桓齮逃奔燕国),史称“宜安大捷”。赵王大喜,封李牧为“武安君”——这是与秦国白起同等的荣誉,足见李牧在赵国的地位。
此后数年,李牧成了秦国的“噩梦”。公元前232年,秦军分两路攻赵,一路直逼邯郸,一路攻打番吾(今河北平山),李牧率军先破番吾秦军,再回师击退邯郸方向的秦军,再次保卫了赵国;公元前229年,秦国派名将王翦率军数十万攻赵,秦军兵分两路,一路由王翦率领攻井陉,一路由杨端和率领围邯郸,赵国危在旦夕。赵王再次任命李牧为大将军,与司马尚一同率军抵御秦军。
王翦深知李牧的军事才能,知道硬拼难以取胜,便向秦王嬴政建议:“李牧不死,赵国难灭。不如以重金收买郭开,让赵国自毁长城。”嬴政采纳了这一建议,派使者携带万斤黄金,秘密潜入邯郸,拜见郭开。
郭开见秦国使者送来的黄金堆积如山,心中早已没了“赵国安危”,只剩下贪婪。他收下黄金,当即承诺:“武安君虽勇,却也难逃吾之谋划。不出一月,李牧必亡。”
公元前229年冬,邯郸宫城的议事大殿内,赵王迁(赵悼襄王之子,公元前235年即位)端坐于王座之上,手中攥着一份郭开呈递的“密信”。郭开言道:“启禀大王,臣近日接到前线密报,李牧、司马尚与秦军私通,约定在井陉会战中倒戈,献赵国土地于秦国,以换取秦国封爵。此乃李牧与王翦往来的书信,请大王过目!”
这所谓的“书信”,实则是郭开与秦国使者伪造的。赵王迁本就是个昏庸无能之辈,登基后沉迷酒色,朝政全由郭开把持,对军事一无所知。他读完“书信”,吓得魂不附体:“李牧……他竟真的要反?”
“大王,此事千真万确!”郭开趁热打铁,又召来几个早已收买好的“证人”,他们纷纷作证,说曾看到李牧的部下与秦军使者接触,还听到李牧私下抱怨“赵王昏庸,不如降秦”。
赵国大夫韩仓(赵王迁的亲信)试图劝谏:“大王,李牧乃赵国柱石,若贸然处置,恐动摇军心。不如先派使者前往前线,探查实情,再作决断。”
郭开却厉声反驳:“韩大夫此言差矣!李牧手握重兵,若等他与秦军勾结完毕,邯郸城旦夕可破!此时若不果断处置,大王恐无葬身之地!”赵王迁被“亡国”的恐惧冲昏了头脑,当即下令:免去李牧大将军之职,司马尚也一并罢免,由赵葱(赵国宗室)、颜聚接任,即刻前往前线交接兵权。
诏令传至井陉前线时,李牧正在营中与将领们商议破敌之策。听闻赵王要罢免自己,他愣在当场,帐下将领们纷纷怒声道:“将军为赵国立下汗马功劳,如今秦军压境,大王却听信谗言罢免将军,这是自毁长城!不如将军拒不接诏,待击退秦军后,再回邯郸向大王辩白!”
李牧却摇了摇头,眼中满是悲凉:“吾为赵将,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若拒不接诏,便是真的‘谋反’。可秦军势大,赵葱、颜聚皆非王翦对手,吾若离去,赵国危矣!”他深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道理,却更不愿背负“叛将”的骂名。最终,他长叹一声,将兵符交给副将,嘱咐道:“务必坚守营垒,不可轻易出战,待大王明白真相,或许还有转机。”
可郭开早已断了李牧的生路。他深知李牧威望极高,若让他活着回到邯郸,恐有翻案之险,李牧行至中途,被郭开的人截住。为首的军官假惺惺地说:“武安君,相国大人有令,请您在此歇息片刻,待小人备好车马,再送您回邯郸。”李牧不知是计,随他们进入一处驿馆。刚坐下,便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