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为希望君主不要在外游猎或征战过久,早日返回皇宫,处理朝政,维护国家的秩序。
以北京天安门的华表为例:华表高十余丈,通体洁白如玉,柱身刻有盘龙纹,柱顶便是一尊犼的雕像。这尊犼,昂首挺胸,双目圆睁,注视着远方,赤色的鬃毛仿佛随风飘动,虽为石雕,却透着一股威严与正气。每当君主经过华表,看到顶端的犼,便会想起它“监督皇权”的寓意,不敢有半分懈怠。
到了近现代,随着神话研究的兴起,犼的地位愈发尊崇。在《神话怪物图鉴》中,它被列为“灵兽”之首,理由有三:
其一,它的形象最奇——集十一兽之特征于一身,是华夏神兽中“兼收众长”的代表,体现了“海纳百川”的文化精神;
其二,它既能惩治恶兽守护百姓,还能监督皇权,是“正义”的完美化身,符合华夏文化对“灵兽”的定义;
其三,它的文化内涵最丰富——从《述异记》的噬龙奇兽,到华表上的监督灵兽,再到民间传说中的守护者,它承载了不同时代的文化诉求,是华夏神话演变的“活化石”。
在《神话怪物图鉴》中,对犼是这样描述的:“犼者,华夏第一灵兽也。生于东海,形兼十余兽,性烈而正,能食龙脑、驱恶兽、监皇权。其威,令龙族忌惮;其正,令百姓尊崇;其灵,令朝堂敬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