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等少数民族经常来骚扰,老百姓都很穷困。
姜太公到了齐国,第一件事就是找当地的老人问话:“咱们这儿什么最多?老百姓最需要什么?”老人说:“咱们靠海,海水多;老百姓缺粮,最需要粮食。”姜太公一听,有主意了:“靠海就煮盐,有了盐就能换粮食!”
于是,姜太公下令,组织老百姓煮盐。他教老百姓用陶锅煮海水,煮出的盐雪白晶莹,味道还特别好。然后,他又派人把盐运到其他国家,比如鲁国、晋国,换回来粮食、布匹。其他国家的人都喜欢齐国的盐,纷纷来买,齐国的盐一下子就出名了。
除了煮盐,姜太公还发展渔业。齐国的海边有很多鱼,姜太公就教老百姓用渔网捕鱼,还造了大船,到深海去捕鱼。捕来的鱼,一部分自己吃,一部分晒成鱼干,运到其他国家去卖。
没过几年,齐国就富起来了。老百姓有饭吃,有衣穿,都高兴得说:“太公真是咱们的救星啊!”其他国家的人,见齐国好,都来投奔,齐国的人口越来越多,国力也越来越强。
姜太公还很会治理国家。他说:“治理国家,不能照搬西岐的规矩,要顺着当地的民俗来。”比如当地老百姓喜欢唱歌跳舞,姜太公就不禁止,还鼓励他们搞祭祀活动,这样老百姓就觉得自在。他还选拔人才,不管你是贵族还是平民,只要有本事,就给你官做。有个叫宁戚的人,本来是个喂牛的,可他有学问,姜太公就把他提拔成了大夫,后来宁戚成了齐国的贤臣。
《史记》里说:“太公至国,修政,便鱼盐之利,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这话一点不假,姜太公把齐国从一个穷国,变成了当时的大国,为后来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打下了基础。
在治国的同时,姜太公还把自己一辈子的用兵经验,写成了一本书,叫《六韬》。这本书分为《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六卷,从战略到战术,从指挥到训练,都讲得明明白白。
比如《文韬》里讲“文伐”,就是不用武力削弱敌人,一共有十二种方法。其中一种叫“因其所喜,以顺其志”,就是敌人喜欢什么,你就顺着他,让他越来越骄横。姜太公当年对付纣王,就是用的这招,纣王喜欢美女、财宝,姜太公就送给他,让他越来越荒唐,最后自取灭亡。
还有一种叫“亲其所爱,以分其威”,就是拉拢敌人身边的人,让敌人的势力分散。姜太公拉拢费仲,就是用的这招,费仲帮周国说话,纣王就听不到真话了。
《龙韬》里讲指挥军队,比如怎么选将领,怎么看天气打仗,怎么传递消息。姜太公说:“选将领,要选有勇有谋、爱护士兵的人,不能选贪财怕死的人。”他还发明了一种传递消息的方法,用不同颜色的旗子表示不同的命令,比如红旗表示进攻,白旗表示撤退,这样士兵在战场上就能很快收到命令。
《六韬》这本书,影响了后世好多军事家。孙武写《孙子兵法》,开头就说“兵者,国之大事”,就是从《六韬》里来的。诸葛亮隐居隆中时,天天看《六韬》,后来他出山辅佐刘备,火烧博望坡、空城计,都用了《六韬》里的谋略。唐朝的李靖,也是靠《六韬》打了好多胜仗,他还说:“太公六韬,实为兵家之祖。”
再说武王,灭商后没两年就去世了,他的儿子成王继位。成王那时候才几岁,什么也不懂,就由周公旦辅佐。这时候,商朝的残余势力武庚,联合武王的弟弟管叔、蔡叔,发动了叛乱,史称“三监之乱”。
叛军到处攻城略地,杀了好多老百姓,周朝的统治一下子就危险了。成王吓得直哭,赶紧找姜太公:“太公,您快救救周朝!”
姜太公当时已经九十多岁了,可还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成王给了姜太公一个特权:“东至大海,西至黄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不管是诸侯还是部落,只要敢叛乱,您都可以征讨!”
姜太公率领齐军,亲自出征。他先打徐夷,徐夷的首领以为姜太公老了,好欺负,就亲自率军来应战。姜太公坐在战车上,指挥齐军摆了个“八卦阵”,徐夷的军队冲进去,就像进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