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住鱼,您这直钩,还离水三尺,怎么能钓到鱼呢?”
姜尚抬头看了看武吉,笑道:“小伙子,你不懂。我钓的不是鱼,是王与侯啊。”
武吉愣了:“王与侯?您是说西伯侯吗?”
姜尚点点头:“正是。”
武吉觉得这老头有点疯,摇摇头扛起柴就走了。可接下来几天,武吉每次经过,都见姜尚还在那儿直钩钓鱼,风雨无阻。武吉心里就犯嘀咕:这老头是不是真有什么本事?
再说西伯侯姬昌,这几天总做一个梦:梦见一只长着翅膀的熊,飞进了他的宫殿,落在他的宝座旁边。姬昌醒来觉得奇怪,就找手下的大臣解梦。大臣说:“西伯侯,飞熊入梦,是吉兆啊!说明有大贤要来辅佐您,您赶紧出去狩猎,说不定能遇到。”
姬昌一听,赶紧召集手下,带着人就去渭水附近狩猎。走了半天,远远看见河边有个老头在钓鱼,姬昌心里一动,就走了过去。到了跟前,见老头白发苍苍,精神却很好,鱼钩是直的,还没挂鱼饵。
姬昌上前拱手:“老丈有礼,在下姬昌。敢问老丈在此钓鱼,钓了多少鱼了?”
姜尚头也没抬:“钓了三年,一条鱼没钓到。”
姬昌更奇怪了:“那您怎么还钓呢?”
姜尚这才抬头,看着姬昌说:“宁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不为锦鳞设,只钓王与侯。”
姬昌一听,心里“咯噔”一下:这不就是梦里的大贤吗?赶紧跪下磕头:“老丈真是高人!我找您找得好苦啊!请您跟我回西岐,辅佐我成就大业!”
姜尚赶紧扶起姬昌:“西伯侯不必多礼,我等的就是您。”
姬昌大喜,亲自把姜尚扶上自己的马车,还亲自为姜尚驾车。满朝文武都知道姬昌得了个大贤,都来祝贺。姬昌还说:“我爷爷当年就说,会有圣人来辅佐周国,现在终于来了!这是我太公盼望了一辈子的人啊!”从此,姜尚就有了“太公望”的称呼,大家都叫他“姜太公”。
文王把姜太公拜为太师,啥大事都跟他商量。姜太公也不含糊,一上来就给文王出了个主意:“要想灭商,先得把自己变强。第一步,发展农业,让老百姓吃饱穿暖;第二步,广施仁政,让天下人都来归附;第三步,用‘文伐’削弱商朝,再等机会‘武攻’。”
文王一听,觉得太对了,就照着姜太公的方法办。先说发展农业,姜太公教老百姓用牛耕地,还发明了一种新的农具,叫“耜”。他还教老百姓怎么施肥,怎么选种,怎么储存粮食。那年西岐遇到旱灾,地里的庄稼都快枯死了,姜太公就带领老百姓挖水渠,引渭水灌溉田地。老百姓都高兴得说:“有太公在,咱们不用饿肚子了!”
再说仁政,姜太公劝文王减轻赋税,以前老百姓要交三分之一的粮食,现在只交五分之一。还废除了好多酷刑,比如以前偷东西要砍手,现在改成罚做苦力。有一次,一个老百姓不小心把文王的马惊了,马跑了,文王不但没罚他,还说:“是我没管好马,不怪你。”这事传出去,天下人都夸文王贤明,好多有本事的人都来西岐投奔,比如散宜生、南宫适这些贤臣,都是那时候来的。
最有名的还是“虞芮之讼”。虞国和芮国是两个小国,离西岐不远,两国因为一块边界的土地争斗了好几年,谁也不让谁。后来两国国君听说文王贤明,就想找文王评理。他们到了西岐,刚进国境,就看见老百姓互相让田埂,比如两家的田挨在一起,这家说“你家的地少,我让你三尺”,那家说“你家人口多,我让你五尺”。到了城里,见商人互相让摊位,比如这个摊位好,商人就说“你家生意不好,你用这个”。到了朝堂,见大臣们互相让职位,比如这个官职位高,大臣就说“你本事大,你当这个”。
虞国和芮国的国君看了,脸都红了。芮国国君说:“咱俩为了一块破地吵了好几年,人家西岐的人互相谦让,咱跟人家比,简直就是禽兽啊!还找啥文王评理,赶紧回去吧!”虞国国君也点头:“对!咱把那块地让出来,当两国的边界,以后再也不吵架了。”这事传出去,天下诸侯都服了,说:“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