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黄歇更是直言:“秦国出了个白起,这是要吞了咱六国啊!”
伊阙之战后,白起的名字,彻底传遍了天下。从此,再也没人敢说他“资历浅”,大家都知道,秦国出了个“战神”,打谁谁输,碰谁谁死。
伊阙之战后,秦国算是彻底打开了东进的大门。可秦昭襄王不仅要打韩魏,还要打南方的楚国。因为楚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是秦国统一六国的最大障碍。而要打楚国,军队由谁统帅?秦昭襄王第一个想到的,还是白起。
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秦王把白起叫到咸阳,对他说:“楚国仗着地盘大,总跟我国作对,你带几万人去,把楚国给我打服了!”白起拱手道:“大王放心,末将定不辱使命!”
当时楚国的兵力有多少?足足五十万!而白起只带了十万秦军。白起的计划,是“避实击虚”——不打楚国边境的重镇,而是绕过去,直插楚国的腹地。他带着十万秦军,从秦国的武关(今陕西丹凤)出发,沿着汉水南下,一路上没打几仗,就杀到了楚国的别都鄢城(今湖北宜城)。
鄢城是楚国的“门户”,要是鄢城丢了,楚国的都城郢(今湖北江陵)就暴露在秦军面前了。所以楚顷襄王派了大将景阳,带着十五万楚军驻守鄢城。景阳也是个有本事的将领,他知道鄢城的重要性,把城墙修得又高又厚,还在城外挖了一条宽三丈、深两丈的护城河,又在城里囤了足够吃一年的粮草,就等着秦军来攻。
白起率军到了鄢城,一看这架势,就知道硬攻不行——秦军要是爬城墙,楚军的弓箭能把他们射成刺猬。他围着鄢城转了三天,每天都在观察地形,最后把目光落在了鄢城西面的一条河上——这条河叫长谷水,水流湍急,从山上流下来,正好经过鄢城的西边。
白起盯着长谷水,突然一拍大腿:“有了!用水攻!”
第二天一早,白起就下令:全军出动,在长谷水的上游筑堤坝!十万秦军士兵,有的挖土,有的运石头,有的砍树做木桩,日夜不停地干活。景阳在城里看到秦军在筑堤坝,还以为他们是想截断鄢城的水源,心里还挺得意:“白起这小子,没本事攻城,就想断咱的水?咱城里有井,怕这个?”
可他哪里知道,白起要的不是断水,是放水!半个月后,堤坝筑好了,长谷水被拦在了上游,水位越涨越高,像一头蓄势待发的猛兽。白起站在堤坝上,看着鄢城,对身边的将领说:“传令下去,明天一早,掘开堤坝!”
第二天拂晓,随着白起一声令下,秦军士兵用斧头砍断了堤坝上的木桩,又用锄头挖开了一道口子。顿时,长谷水像脱缰的野马一样,顺着白起事先挖好的水渠,直奔鄢城而去!
鄢城的百姓和士兵,还在睡梦中,就听到外面传来“轰隆隆”的声音,像打雷一样。等他们睁开眼,水已经漫进了城里——先是脚踝,然后是膝盖,最后没过了腰,没过了头!老百姓吓得哭爹喊娘,四处逃窜,有的爬上屋顶,有的抱着柱子,可水流太急,很多人还是被冲走了。楚军士兵更是乱成一团,盔甲被水浸湿了,重得跑不动,根本没法打仗。
景阳在城里看着这一切,心里凉透了——他怎么也没想到,白起会用这么狠的招!他知道鄢城守不住了,只能带着几千残兵,从东门逃了出去。
白起率军进入鄢城的时候,城里已经成了一片汪洋,水面上漂浮着无数尸体,有的是老百姓,有的是士兵。
随后,白起又带着秦军,顺流而下,直扑楚国的都城郢。楚顷襄王听说鄢城丢了,早就吓得魂飞魄散,带着大臣们偷偷迁都到了陈(今河南淮阳),只留下几万楚军驻守郢城。秦军没费多大劲就攻破了郢城,白起为了震慑楚国,还下令烧毁了楚王的陵墓——夷陵。
夷陵里埋着楚国历代先王,白起烧了夷陵,就是打楚国的脸啊!楚国的贵族们,对着郢城的方向哭拜,说:“白起毁了咱们楚国的根基,楚人跟他不共戴天!”
可秦国这边,却是举国欢庆。秦昭襄王为了表彰白起的功劳,特意封他为“武安君”——这“武安”两个字,意思就是“能抚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