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赐给于禁的谥号是\"厉侯\",\"厉\"在谥法中意为\"暴虐无亲\",显然是对他投降的贬斥。但陈寿在《三国志》中却颇为惋惜:\"于禁最号毅重,然弗克其终,惜哉!\"(《三国志·魏书十七》)裴松之注引的《傅子》更替他辩解:\"禁之力战,不如庞德之死守,岂天地邪!\"(裴松之注引《傅子》)认为两人结局不同,或许是天意。
四、毁誉参半的历史评说
于禁的一生犹如一场悖论:他是曹操麾下唯一拥有\"假节钺\"权力的外姓将领,意味着可代行王命,却在最关键的战役中选择投降;他治军严苛到近乎残酷,却在生死关头展现出对士兵的怜悯。这种矛盾让后世对他评价两极。
宋代学者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说:\"于禁以百战功臣,晚节不终,此固无可恕。\"而清代史学家赵翼则在《廿二史札记》中提出不同看法:\"于禁之降,或有不得已者,非贪生也。\"如今河南泰安于禁墓前,仍有两块对立的石碑,一块刻着\"毅重名将\",另一块刻着\"晚节不保\",恰似他毁誉参半的一生。
当我们回望建安二十四年的那场洪水,于禁站在土山上望着滔天巨浪的身影,成为三国史上最具争议的瞬间。他用前半生建立的\"毅重\"形象,终究没能抵御住洪水的冲击,也没能守住内心的堤坝。正如后人所叹:\"淯水整军名噪时,樊城降敌晚节失。文则若泉下有知,可悔当年一跪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