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思维科学”等理论,对中国科技体系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钱三强(1913年—1992年),浙江绍兴人,钱镠第34世孙,中国核物理研究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他早年留学法国,师从世界着名核物理学家伊雷娜·约里奥-居里(居里夫人的女儿),在核物理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他与妻子何泽慧共同发现了铀核的“三分裂”与“四分裂”现象,这一发现被约里奥-居里称为“战后居里实验室最重要的成果之一”,钱三强夫妇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的居里夫妇”。
1948年,钱三强放弃法国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国,主持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今原子能研究所)的工作,1955年,他参与制定中国核科学发展规划,提出“先搞原子弹,再搞氢弹”的战略思路。1964年,他作为核物理研究的主要领导者,参与研制的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标志着中国进入核时代。1967年,他参与研制的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使中国成为第四个能独立研制氢弹的国家。
钱三强不仅在科研领域贡献卓着,还注重核科学人才的培养,他培养的邓稼先、朱光亚等科学家,后来都成为中国核事业的核心力量。晚年时,他致力于推动中国科技体制改革,为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钱伟长(1912年—2010年),江苏无锡人,钱镠第34世孙,中国力学研究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他早年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最初攻读历史,后因“九一八事变”爆发,毅然决定“弃文从理”,改学物理,立志“科学救国”,他曾说过:“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学什么。”
钱伟长留学英国期间,师从世界着名力学大师冯·卡门,在弹性力学、塑性力学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提出的“钱伟长方程”“钱伟长原理”等理论,至今仍是力学研究的重要基础。1946年,钱伟长回国,主持清华大学力学系的工作,开创了中国力学研究的先河,他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力学研究所,培养了大批力学人才,为中国“两弹一星”事业提供了关键的力学支持(如导弹飞行的力学计算、原子弹爆炸的力学分析)。他提出的“广义变分原理”,拓展了力学研究的领域,被国际力学界称为“中国的变分原理”。
晚年时,他担任上海大学校长,推行“通识教育”改革,培养了大批复合型人才,被誉为“教育改革家”。
钱钟书(1910年—1998年),江苏无锡人,钱镠第34世孙,中国现代最着名的文学家、学者,被誉为“文化昆仑”,其代表作《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管锥编》则是一部横跨中西文化的学术巨着。
钱钟书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因才华横溢被称为“清华三才子”之一(另外两位是曹禺、吴组缃)。他在清华读书时,曾放言“横扫清华图书馆”,其读书之多、知识面之广,令人惊叹。1935年,他留学英国牛津大学,后又赴法国巴黎大学深造,精通英、法、德、意、拉丁、希腊等多种语言,为其后来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钱钟书的文学成就集中体现在《围城》与《管锥编》两部着作中,《围城》(1947年出版)是一部长篇小说,以主人公方鸿渐的人生经历为主线,描绘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其中“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的名句,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比喻,至今仍被广泛引用。《围城》语言幽默犀利,人物刻画生动,不仅在中国广受欢迎,还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海外出版,成为中国现代文学走向世界的代表作之一。
《管锥编》(1979年出版)是一部学术巨着,全书共四册,以读书笔记的形式,对中国古代典籍(如《周易》《左传》《史记》《唐诗》)与西方文化典籍(如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歌德的作品)进行对比研究,提出了大量新颖的学术观点。《管锥编》被誉为“20世纪中国学术的巅峰之作”,其学术深度与广度,至今仍鲜有学者能与之匹敌。
钱钟书不仅才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