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不成!”暗中有徐庶保护赵云,徐庶进得曹营一语未发,今日一见赵将军马落陷坑,堪堪废命,口尊:“丞相莫非有爱将之意?”曹操言道:“正是!”徐庶言道:“何不收留此将?”
曹操急忙传令:“令出山摇动,三军听分明!我要活赵云,不要死子龙。倘有一兵一将伤损赵将军之性命,八十三万人马,五十一员战将,与他一人抵命!”众将闻听,不敢前进,唯有后退。
赵云一仗怀揣幼主,二仗常胜将军之骁勇,杀了个七进七出,这才闯出重围。
赵匡胤:字元朗,五代末期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出身武将世家,早年在郭威、柴荣麾下任职,因战功卓着升至殿前都点检(禁军最高统帅)。公元960年,他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史称宋太祖。赵匡胤的一生,有两件事深刻影响了宋朝历史:一是“黄袍加身”,公元960年,契丹联合北汉入侵,赵匡胤率军北上御敌,行至陈桥驿(今河南封丘)时,部下将一件黄袍披在他身上,齐声拥立他为帝。赵匡胤假意推辞几次后“被迫”答应,随后率军返回开封,逼迫后周恭帝禅位,轻松夺取政权,整个过程几乎没有流血,堪称“最和平的开国方式”;二是“杯酒释兵权”,宋朝建立后,赵匡胤担心将领效仿自己夺权,便在一次宴会上对石守信等开国功臣说“我虽为天子,却不如做节度使时快活”,暗示将领们手握兵权让他不安。功臣们听出弦外之音,次日便主动请求解除兵权,赵匡胤顺势收回兵权,改任他们为虚职,既避免了“鸟尽弓藏”的悲剧,又巩固了中央集权。赵匡胤是“雄主”,也是“仁君”,他统一中原、结束五代战乱,却不杀功臣、不屠降君,甚至立下“不杀士大夫”的祖训,让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视文人的朝代。但也正是这样,造成了后来被契丹,女真和蒙古等尚武的民族侵略,最终灭亡得局面。
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南宋末年湖州(今浙江湖州)人,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十一世孙。南宋灭亡后,他被元朝征召入朝,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在艺术领域,他堪称“元代第一人”,书法与绘画均达到巅峰,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为“楷书四大家”。
赵孟頫的才华,在书画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书法方面,他擅长楷书、行书,所写《胆巴碑》《洛神赋》笔法圆润秀丽,兼具“颜筋柳骨”的神韵,被后人称为“赵体”;绘画方面,他擅长山水、花鸟,提出“书画同源”的理念,主张绘画要融入书法笔法,其代表作《秋郊饮马图》,画中十匹骏马姿态各异,线条流畅,被誉为“元代山水画第一”。他的艺术成就非常高,连康熙、乾隆都对他的书画推崇备至。
赵翼:字云崧,号瓯北,清代中期阳湖(今江苏常州)人,既是史学家,也是诗人。他早年考中进士,官至贵西兵备道,后辞官回乡,潜心着述,代表作《廿二史札记》是中国史学史上的经典着作,与钱大昕的《廿二史考异》、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并称“清代三大史学名着”。
赵翼的学术成就,集中在《廿二史札记》中——他用二十年时间,梳理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二部正史,不仅考证史实错误,更从“历史规律”角度分析问题,比如他提出“历代宦官之祸,以明为最烈”“唐初功臣多善终,明初功臣多惨死”,观点犀利且有深度。除了史学,他的诗也广为流传,其中最着名的一句是《论诗五首》中的“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句诗打破了“尊古贬今”的传统观念,主张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杰出人才,至今仍是激励后人的名言。值得一提的是,赵翼晚年仍保持着治学热情,70岁时还在修改《廿二史札记》,80岁时仍能写诗,堪称“活到老、学到老”的典范。
赵一曼:原名李坤泰,又名李一超,1905年生于四川宜宾,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赴苏联学习,1935年回国参加东北抗日联军,任第三军二团政委。1936年,她在与日军作战中负伤被俘,同年8月英勇就义,年仅31岁。
1935年11月,她率领部队在黑龙江珠河(今尚志市)与日军作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