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先生拿出尺子,“各位,此正立方体的边长正好是1米。
在古代正好是30寸!”
“我们再来看正立方体上面的文字,这还不是普通的文字,是北宋的楷书。
真是有意思,此墓是西周存在,而此上面的字体却是北宋楷书。
说明此正立方体是后人放上去的。
也就是说,姬明月的直系亲属在北宋时期还有人存在。”
听泉说道:“按照古先生的意思,姬明月的直系亲属既然在北宋时期还有人。
那是不是现在还有她的直系亲属存在。”
唐青点头说道:“我觉得有可能还真存在,只是隐藏的比较深,没人知道他们的身份。”
听泉惊讶道:“他们是不是有特殊的保命手段,才能传承几千年而不断。”
唐青有点认同听泉的说法,“可能是。”
古先生指着正立方体的一面,“大家看清楚,这个立方体每一面被分成了许多正方形。
而每个正方形里就刻有文字。”
古先生围着看了一圈,每一面都是一样,分成的正方形里都刻着文字。
【我怎么有一种拼积木的感觉。】
【只能说这个设计有创意,就是不知道有什么用。】
【我觉得应该跟上面的楷书有关系,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古先生伸手摸了摸陨石,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各位,此正方体的上的正方形,其实就是一个按钮,他们是开启此陨石的按钮。
但是,此每一个正方上的楷书,可不是一般的文字。
这些文字是奇门遁甲里的密码文字。
也就是说,必须要懂奇门遁甲的文字,再按照文字按下去就可以打开。”
听泉疑惑道:“西周时期有奇门遁甲吗?”
唐青补充道:“在西周时期,好像没奇门遁甲的说法。
古先生刚才说了,此立方体是北宋时期放上去的,文字也是北宋的楷书。
那就能解释奇门遁甲的存在。”
古先生说道:“奇门遁甲的起源笼罩在神话色彩中。
根据北宋《烟波钓叟歌》的记载,其起源与黄帝战蚩尤的故事紧密相连。
相传在黄帝与蚩尤大战于涿鹿,战事胶着时,九天玄女在梦中授予黄帝符诀,即《龙甲神章》。”
“黄帝在得到“彩凤衔书”带来的奇门遁甲之术。
在最初的时候,黄帝制定了4320局,后由其部下风后简化成1080局。”
古先生继续说道:“但根据从历史角度看,奇门遁甲的模型和名称,在历史中也不断演变。
在周秦时期被称为“阴符”。
而在汉魏时期改称为“六甲”。
而到了隋唐及宋元时期称为“遁甲”。
直到到明清以后,才开始统称为“奇门遁甲”。”
“同时,它的局数也在历史上经历了显着的简化过程。
据说周代的姜太公因行军布阵的需要,将1080局又简化为了72局。
到了汉代,张良进一步将其精简为我们今天所知的阴遁九局、阳遁九局,共18局,奠定了后世的基础。”
古先生继续说道:“上面我说的,都是一些民间传说,没有明确的文献记载。
而有文献文字明确记载,其对奇门遁甲的说法又有出入。”
“早期萌芽与记载,部分学者认为,奇门遁甲的模型可能起源于周代到春秋时期。
汉代《史记》等早期史书中记载的“风后、六甲、孤虚”等方术。
可以视为奇门遁甲的雏形,但并未有“奇门遁甲”的明确完整记载。”
“根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考证,“遁甲”的名称和学说大约在南北朝时期开始兴盛起来,并正式见于史册。
例如,在梁简文帝的乐府诗和陈书的《武帝纪》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