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人捧着手机,一边刷着社交媒体的即时更新,一边在群聊中激烈争论:“《水形物语》真的配得上最佳影片吗?”“盖尔·加朵为什么没走红毯?”“风神依旧是红毯独行侠”
媒体的信息洪流让奥斯卡不再局限于剧院内的掌声,而是蔓延至整个都市的脉搏中。
洛杉矶的奥斯卡夜晚从未如此喧嚣,颁奖典礼结束后,比弗利山庄的派对才刚刚开始。
制片人、演员与媒体人举着香槟,在私密的晚宴上交头接耳,而狗仔队的无人机则在高空盘旋,试图捕捉某些未被邀请的“意外嘉宾”。
与此同时,纽约的时报广场上,巨大的电子屏直播着获奖名单,路人驻足仰望,仿佛这一刻,电影与他们的生活产生了某种奇妙的联结。
奥斯卡的魅力在于,它不仅是行业内的盛事,更是都市文化的缩影。
在伦敦,影迷们聚集在独立影院观看提名影片的马拉松放映;在东京,时尚博主们熬夜分析明星的穿搭,在里约热内卢,街头艺术家将《寻梦环游记》的骷髅图案涂鸦在巷道的墙壁上。媒体将这一切串联起来,让奥斯卡成为全球都市人群共同的语言。
《好莱坞报道》专题报道本届奥斯卡,分析最佳外语片《普通女人》如何折射出跨性别群体的困境,奥斯卡的舞台,因此成为都市社会的一面棱镜。
而在这一切的中心,是观众的热情——那种被媒体点燃、被都市氛围催化的集体情绪。当弗朗西斯·麦克多蒙德以《三块广告牌》拿下最佳女主角时,她高呼“ rider”(包容性条款)的瞬间被剪辑成无数短视频,在Facebook和微博上病毒式传播。媒体不仅传递了这一刻,更放大了它的影响力,让这句口号从杜比剧院传遍全球的办公室、校园与街头。
洛杉矶本地的电台主持人马克·汤普森在节目中感慨:“奥斯卡的魔力在于,它让普通人觉得自己离电影很近。”确实,当媒体将幕后花絮、获奖者的童年照片甚至他们的宠物狗都挖掘出来时,明星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的都市传奇。
2018年的奥斯卡,最终在《水形物语》的梦幻旋律中落下帷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