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丙吉心中的净土
所有的一切都在有条不序的进行著,朝堂之上內廷以大將军霍光为首,张安世、杜延年、丙吉、韩增等人为辅相互制衡。
外朝以丞相蔡义为主,但眾臣都清楚他不过是大將军傀儡而已,都不太在意。
而分离出尚书台的廷尉,在於定国带领下初露锋芒,多次封驳丞相府政令,朝堂之上更是吵的热火朝天。
而作为监督制衡丞相,监察百官的御史大夫田广明既不偏帮大將军,也不参与廷尉和丞相府之爭,好似置身事外。
关內侯,典属国苏武之子因於颖川郡长史任上考评累年为上,迁鲁国相。
二月,天子下旨,封年幼时教养自己的外曾祖母史老夫人为义君,位同列侯,食邑三千户,以表天子年幼时的养育之恩。
与此同时,史家长孙史高纯孝仁义,擢升为陇西郡狄道县县令,次孙史曾为丹阳郡胡孰县县令,三孙史玄为人憨厚,精通算学,擢拔其为少府斡官令,掌管盐铁酒税,即刻上任。
对於三位叔父的赏赐其实早该有的,但之前为了迷惑眾人,他也只能装糊涂,现在虽说还未彻底亲政,但底下也有人办事。
此事由太官令张贺提出,朝议之后,眾人也都无异议,毕竟小小县令而已,不值得他们得罪天子。
与此同时大將军霍光也鬆了口气,天子並未將其外戚招至京城,也就不会对他產生危机,他还是大汉唯一的外戚大臣。
刘询本想大赏,甚至封侯也不会吝嗇,但后来还是作罢,他不想再培养一群外戚。
如果说西汉时期的外戚还在控制之下,还做不到一手遮天,那么自他之后,外戚掌权彻底成为惯例,一直贯彻之后两汉数百年。
外戚危害他当能不知
既然如此那就重新给三位叔父找条路,那就是从地方做起,自已稍微照顾,相信很快就会升迁上来,到时候具体如何安排,就再看吧!
总之想在长安掌权怕是不能了,那就到地方上折腾吧,至於能走到哪一步,就看他们造化了。
当然了,官职或许不能大赏,但钱財之类的却毫不吝嗇,但这都出自皇室內藏,算是自己私人赏赐,也算是为后来者做出表率。
並且对史高和史曾他是有另外安排的,史高为狄道县令,这里是靠近西域的边地,算是让他先熟悉下情况。
而史曾为胡敦县令,大家可能对这个地方有些陌生,那要是说金陵大家肯定知道,此地为南方要地,也是自己將来施政的重点之一,也算是为自己先去打前站。
只要好好做事,將来必定不会差的,封侯也是顺水渠成。
史玄本就在长安,让他为斡官令,掌管盐铁酒税,算是少府中掌管最多钱財的官员,
並且属於內官,算是让其帮自己盯看少府。
就在此次封赏之后,刘询再次沉寂於上林苑,每逢大小朝也从不缺席,但都很少发表意见,这让很多准备夺权的人大失所望。
但刘询毫不在意,继续按照自己的节奏前行,有时候慢才是快,不被人牵著鼻子走才能看清许多事情。
其余时间他都在上林苑,隨著鲁县少年来到上林苑,羽林骑中老卒可算是有的忙了,
多年不曾有新人增加,他们早就迫不及待的想要训练新人了。
不过让他们吃惊的是,这小孩子虽然人数只有二百多人,但全都识字,这將他们惊的自瞪口呆,这哪是当兵啊,分明就是暴天物。
但刘询可不这样认为,这些孩子自六岁开始学文识字,等这些人长大,就算主政一方也绰绰有余,但刘询还是將他们送到了这里。
因为军中更需要读书人,在这个读书人占比不足百分之一的年代,军中全是一些大字不识一个的糙汉,有的底层军官都大字不识一箩筐。
这也使得军中传承很难持续的原因,全凭运气出现一些將帅之才,底层军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