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首先拜访了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的退休老教授。在老教授堆满书籍的客厅里,老人颤巍巍地打开一个铁皮盒子,里面是发黄的手稿。
“小陈啊,你看这里。“老教授指着三十年前的笔记,“当时我们就提出要发展自主标准,可惜......“
随后,她约见了多位使用过两家产品的企业代表。在首钢集团的轧钢车间里,一位老师傅指着正在运行的设备说:“通天的标准花架子多,旭日的东西更实在。“
最关键的证据来自某军工研究所。在严格保密的前提下,技术负责人向她展示了测试数据:“在极端环境下,自主协议的稳定性比国际标准高出25%。“
每晚回到办公室,陈瑾瑜都会将收集到的资料整理归档。她知道,这份内参必须做到每一个数据都有据可查,每一个结论都经得起推敲。
周五傍晚,她终于完成初稿。
就在这时,司长推门而入:“瑾瑜,听说你在调研工业标准的事?“
“是的,司长。“
“有个情况你要知道,“司长压低声音,“上面有位领导对通天集团很认可。“
陈瑾瑜平静地合上笔记本电脑:“我会确保报告的客观性。“
当晚,她接到一个陌生来电:“陈处长,听说您儿子在人大附中读高三?真是优秀的孩子。“
她猛地握紧手机:“你想说什么?“
“只是提醒您,做人要懂得审时度势。“
电话挂断后,陈瑾瑜在办公室里呆坐了很久。窗外,城市的灯火明明灭灭,像极了人心。
周末,她约颜旭在颐和园见面。
昆明湖上结着薄冰,残荷在寒风中摇曳。两人沿着长廊慢慢走着,像多年前在大学校园里一样。
“审查的事,我听说了。“陈瑾瑜的声音很轻。
颜旭苦笑着摇头:“没想到会走到这一步。“
在一处僻静的亭子里,陈瑾瑜停下脚步:“我需要你提供一些技术细节,但要完全真实。“
颜旭凝视着她:“你不该卷进来。“
“我不是在帮你,“她的目光越过湖面,落在远处的佛香阁上,“我是在做我认为对的事。“
她打开手机,展示一份研究报告:“你看,这是第三方机构对通天标准的分析。他们在底层预留了数据接口,虽然符合国际标准,但确实存在安全隐患。“
颜旭震惊地看着她:“你怎么拿到这份报告的?“
“这是我的工作。“她收起手机,“但要改变现状,需要更有力的证据。“
周一早晨,陈瑾瑜提前来到办公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