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务之急,乃是稳定新附之地,并安抚朝堂舆论。不若......下旨召苏宁还朝,叙功行赏,明升其职,实则将其调离岛。同时,选派一员
稳重持国,通晓军事之大将,接替镇守事宜,整饬军纪,缓和局面。”
万历闻言,略显稚嫩的脸上闪过一丝复杂。
他内心对苏宁是欣赏甚至有些依赖的,苏宁能办事,能弄来钱粮。
但面对文官集团几乎一致的压力,以及张居正这位严师的意见,他不得不妥协。
“先生所言甚是。”万历最终叹了口气,“拟旨吧!召回京师,另有任用。至于接替之………………”
张居正早有腹案,接口道:“臣荐宁远伯李如松。李将军乃名将之后,骁勇善战,足以威震宵小;且其为人,较之苏宁更知进退,明规矩,当能妥善处置后续,不致再授人以柄。”
“准。”万历点了点头。
不久,一道措辞褒奖,实则明升暗调的圣旨便快马加鞭送往倭岛。
圣旨中盛赞苏宁“平安邦,功在社稷”,特命其即刻交接军务,返京述职。
与此同时,大将李如松受命持节钺,率领一部精锐北兵,启程前往倭寇本岛,接替苏宁的镇守之职。
他的任务明确:在维持大明对银矿等核心利益绝对控制的前提下,整肃军纪,缓和过于紧张的对立情绪,将这片新附之地的治理,重新拉回儒家“文治武功”的轨道上来。
苏宁接到圣旨时,神色平静,并无太多意外。
他深知自己在倭岛的作为必然引来非议。
他坦然交出兵权,在与李如松进行简短的交接后,便登上了返回大明的海船。
站在船头,回望那渐行渐远的列岛,苏宁的眼中并无波澜。
他的目的已经达到??倭寇威胁根除,石见银山等战略资源落入掌控。
至于朝堂上的风波,不过是下一步棋局的开端而已。
他知道,返回京城,等待他的将是另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
京城,紫禁城,文华殿。
御前会议的气氛凝重得如同结冰的湖面。
都察院的几位御史慷慨陈词,历数苏宁在倭岛“纵兵屠戮”、“祸及妇孺”、“有伤圣德”等十大罪状,要求严惩不贷,以正国法。
年轻的万历皇帝高踞御座,眉头微蹙,目光不时扫向站在下首,身着麒麟服,却神色平静如水的苏宁。
张居正与几位阁臣分列两侧,皆屏息凝神,等待着苏宁的回应。
就在一位御史引经据典,痛心疾首地斥责其行为“比诸白起亦不为过”时,苏宁终于动了。
他并未如众人预想那般激烈辩驳,而是整了整衣冠,向前一步,朝着御座深深一揖,声音清晰而沉稳地响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