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掠的百年水军力量,在这一天,被彻底打断脊梁,葬送于钢铁与烈火之中。
东海的霸权,自此刻起,无可争议地易手!
大明海疆的毒瘤,将被连根剜除!
九州海战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去,大明远征军的钢铁洪流并未因海战的辉煌胜利而停歇。
鹿儿岛湾的炮声,成为了登陆作战的序曲。
在海军舰炮如同雷神之锤般持续不断地轰击海岸,将任何敢于露头的抵抗据点型为平地之后,搭载着精锐陆师和沉重装备的登陆艇,开始如同潮水般,一波接一波地冲上九州的滩头。
支撑这场跨海远征的,是一条前所未有的,强大而高效的补给线。
从浙江的宁波港、福建的泉州港,到应天的龙江港,无数悬挂着“明”字旗或“大明商会”旗号的运输船,满载着粮食、弹药、被服、药品以及替换的武器零件,如同永不枯竭的血管,将母体的养分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远征前线的
琉球基地,再由此分发至九州前线。
更令人惊叹的是,无论前线消耗多么巨大,大军似乎从未真正为物资发过愁。
在夜深人静时,苏宁会悄然开启他的工业空间,将里面早已储备好的标准化弹药箱、高能量口粮、急救包、甚至替换的枪管和火炮零件,神不知鬼不觉地补充到核心仓库之中。
这来自另一个维度的支持,使得大明远征军的后勤保障能力,达到了让这个时代任何对手都绝望的地步。
然而,登陆后的明军,并未急于冒进。
他们充分吸取了历史上蒙元远征作战的教训,采取了极其稳健的“堡垒推进”战术。
每攻占一处战略要地,无论是港口、城镇还是交通枢纽,随军的工兵部队便会立刻行动,在海军工师的指导下,利用预制构件和当地材料,迅速修建起坚固的棱堡式营寨。
这些营寨外围挖掘壕沟,设置铁丝网,内部架设火炮,形成可以独立防御并相互支援的支撑点。
大军以这些营寨为依托,如同巨蟒缠绕猎物,一步步收紧包围圈。
海军舰队则沿着海岸线平行推进,利用其强大的舰炮射程,为陆师的侧翼提供掩护,并随时准备对负隅顽抗的据点进行毁灭性的炮火覆盖。
这种陆海协同、步步为营的打法,让习惯于猛冲猛打、搞“一骑讨”和奇袭的倭国武士们无所适从,他们的反击往往撞在明军坚固的防线和密集的火力网上,头破血流。
苏宁深知,彻底征服一片土地,仅靠军事碾压是不够的,更需要政治上的分化瓦解。
他敏锐地注意到,倭人内部并非铁板一块,阶层矛盾、藩国矛盾尖锐。
许多底层足轻(步兵)、浪人乃至一些小豪族,在强大的明军面前,并非都愿意为各自的大名(封建领主)殉葬。
于是,一道极具政治智慧的招降令从明军大营发出:“凡弃暗投明者,免死!凡阵前倒戈者,授田!凡立功赎罪者,重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