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循守旧而抑其功,恐寒天下实干任事者之心。”
真正让天平倾斜的,是那一系列冰冷而强大的数据,以及隆庆帝自己的判断。
御前会议上,隆庆帝听着双方的辩论,忽然问户部尚书:“刘爱卿,南直隶这三年,解送太仓库的银两,较前三任巡抚同期,增长几何?”
刘体乾出列,躬身答道:“回陛下,增长......逾一倍半。”
隆庆帝又问:“冯保,南京都察院可有关乎南直隶民变的奏报?”
冯保在一旁低声道:“皇爷,三年间,仅有两起小规模盐枭纠纷,不及他省十一。”
隆庆帝点了点头,不再多问。
他想起三年前那个将贿赂原箱送来的“愣头青”,想起这三年来江南稳定提供的巨额税银,想起市面流通的奏报中那句“民不知饥”的评价。
作为一个希望稳定,渴望财政宽裕的皇帝,他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官员。
数日后,吏部门前的“大计榜”张贴而出。
无数双眼睛焦急地搜寻着,最终,在“上等”的名单最前列,看到了那个预料之中又似乎意料之外的名字??应天巡抚,苏宁!
“果然是上等!”
“啧啧,三年不到,便得此殊荣,圣眷正隆啊!”
“江南那块宝地,看来还得是他坐镇……………”
消息如插上翅膀,迅速传遍官场,也以六百里加急的速度传回应天。
当披红挂彩的吏部差官将正式的考功敕书送到南京应天巡抚衙门时,整个衙门沸腾了。
属官们纷纷上前道贺,与有荣焉。
苏宁身着官服,恭敬地接旨谢恩,面色平静,并无太多狂喜。
他深知,这“上等”考成,既是对他过去三年工作的肯定,更是一张无形的护身符和催化剂。
周正杰在私底下为他设宴庆贺,激动地说:“安邦,有此评定,你在江南的地位,再也无人能够撼动了!”“
苏宁举杯,目光却投向更远方:“表哥,这上等”之名,既是荣誉,更是枷锁。日后我们行事,更须如履薄冰,只能做得更好,不能有半分差池。朝廷的眼睛,此刻正牢牢地盯着我们呢。’
他顿了顿,语气转为坚定:“不过,这也意味着,我们可以更放手地去推行下一步的计划了??清丈田亩,改革法......这些触动根基之事,正需借此东风!”
“上等”考成的光环,如同为苏宁披上了一层璀璨的官场铠甲。
他在江南的权威,至此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过去许多潜在的反对者和观望者,此刻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位年轻的巡抚,掂量其如日中天的权势与深不可测的圣眷。
苏宁知道,他赢得了又一个三年的宝贵时间,和一个更为稳固的起点,去继续他那改造大明的宏图伟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