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印度回收的核心资源,变得更加凝实、强大。
他用印度的惨痛教训,向世界宣告了一个新的规则......
与苏氏为敌者,终将一无所有。
印度当局为他们鲁莽的“国有化”行动付出了惨痛代价。
然而,苏宁的惩罚并未随着苏氏集团的明面撤离而结束。
相反,一场更为精妙,也更令印度方面感到屈辱的长期经济绞杀,才刚刚拉开序幕。
在公开层面,苏氏集团发表了一份措辞“遗憾”但姿态“优雅”的声明,宣布因“不可控的商业环境因素”,逐步退出印度市场。
他们“配合”地完成了法律意义上的资产剥离,甚至象征性地“出售”了那些已被掏空核心的工厂外壳。
然而,在阳光照不到的阴影下,一张更加隐秘而高效的网络开始运转。
原先苏氏集团在印度的正式代理商和分销商被解散,取而代之的,是无数个看似毫无关联的小型贸易公司、地方商行,甚至与边境部落关系密切的灰色渠道商。
它们像毛细血管一样,渗透到印度广袤城乡的每一个角落。
通过漫长而防卫松懈的陆地边境(如与尼泊尔、孟加拉国接壤的山区和丛林),以及管理腐败、漏洞百出的漫长海岸线,贴着各种伪装标签的“走私品”开始源源不断地涌入印度。
这些货物绕过了所有正规海关通道,自然也逃避了高额的关税和监管。
这些通过灰色渠道进入印度的商品,正是印度市场曾经依赖,如今却无法自行生产的“苏氏造”。
同样一款精密轴承,或者一款特效药的化学原料,其价格甚至比印度本土企业的成本价还要低30%-50%。
这对于收入不高的印度民众和追求利润的本地商人而言,是无法抗拒的诱惑。
印度当局原本指望在“赶走”苏氏后,能扶持起自己的民族工业。
然而,这些价格低到离谱的“水货”如同洪水般冲垮了本土企业任何可能的生存空间。
任何试图进入这些领域的印度公司,都会绝望地发现,他们产品的成本和质量,在神秘流入的“苏氏货”面前,毫无竞争力。
当然,苏宁并非供应所有产品。
他精准地选择那些印度无法自给,又关乎民生或基础工业的关键商品进行倾销。
时而,他会故意制造某些紧俏商品的“短缺”,引发市场恐慌和价格飙升,让印度商人和消费者在“低价享受”与“突然断供”的冰火两重天中备受煎熬,进一步加深对这条灰色供应链的依赖。
更阴险的是,偶尔会有一批质量“恰到好处”的次品混入其中.......
它们不至于完全无法使用,但寿命和稳定性远不如正品。
这既降低了成本,又破坏了市场对“印度制造”可能残存的微弱信心,让“苏氏水货”成为了许多人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