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父王一人肩上。这些年来,他就像一根蜡烛,两头燃烧....……”
苏宁震惊地看着朱,没想到这位看似粗犷的二叔,竟有如此细腻的一面。
“二叔......”
朱摆摆手,往火盆里又添了一叠纸钱:“你父王生前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你。前段时间在西安,他说诸子中唯有你最像他......好自为之吧。”
在诸王陆续抵达后,朱元璋下旨,在奉先殿举行家祭。
这是皇室成员难得的聚会,却因太子的离世而笼罩在悲伤之中。
朱元璋坐在椅上,看着底下跪倒一片的儿子、孙子,老泪纵横:
“标儿走了,朕的心也跟着去了大半。你们这些做弟弟的,往后要更加团结,不要辜负了你们大哥生前的期望。”
诸王纷纷跪地表态,言辞恳切。
燕王朱棣率先开口:“父皇放心,儿臣等必当谨记大哥教诲,同心协力,辅佐父皇。”
周王朱?紧随其后:“大哥虽去,精神长存。儿臣定当以大哥为楷模,恪尽职守。”
然而每个人心中都在盘算着不同的心思。
苏宁冷眼旁观,见朱允?在吕氏的示意下,特意跪行到朱元璋面前,哭得几乎昏厥,引得老皇帝又是一阵心酸。
丧礼期间,苏宁展现出了惊人的组织能力。
从灵堂布置到祭品准备,从百官调度到百姓吊唁,所有事务都安排得井井有条。
更让人称道的是,他特意在灵堂外设置了百姓祭奠区,允许南京市民前来吊唁。
这一举措,起初遭到不少朝臣反对,但很快就显现出效果。
“吴王殿下仁孝,实乃万民之福。”一位前来吊唁的老儒生感动地说,“太子殿下生前爱民如子,如今能让百姓送他最后一程,他在天有灵,也当欣慰。
成千上万的百姓自发前来,在宫门外焚香祭拜,哭声震天。
这一幕,连深宫中的朱元璋听说后,也默默垂泪,对左右道:“允通这孩子,懂他父王的心。”
然而,在这片哀思之中,暗流始终在涌动。
一日守灵结束后,诸王在偏殿休息。
潭王朱梓趁着无人注意,悄悄对苏宁说:“允?,你要小心。我听说这几日,有些藩王在暗中串联。特别是燕王四哥,他的府邸每晚都宾客不绝。”
苏宁神色不变,为朱梓斟茶:“多谢八叔提醒。如今父王新丧,侄儿不愿多想其他。’
“你心里有数就行!如今八叔也是泥菩萨过江,能帮你的并不多。”
“八叔,只要你和八婶和睦美满,就是侄儿此生最大的荣耀。”
“允?仁义。”
但实际情况远比潭王朱梓说的更加复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