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人尚且学此文,想来,心中也是无比赞同的。”
闻言,诸臣多是点头附和。
战国时代。
齐威王还深深的陷入这篇文章当中,不能自拔,低声复述着,而左右的侍者早就将其记录了下来。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此寡人之肱股之臣!寡人在此多谢天幕了!”
齐威王对着天幕躬身一拜。
之所以不理朝政,沉迷酒色,只不过是为了找出这般的臣子。
这篇文章听得他大受震撼。
作为当事人,他实在是太赞同了。
也怪不得自己日后会让他做丞相。
天幕也算是让自己提前知晓了。
大秦。
秦孝公闻听,也不禁深以为然的点点头。
“左庶长啊,邹忌此言你觉得如何?”
“寡人深以为然,此策倒是能针砭时弊的找出大秦的问题,不若我们……”
“君上万不可学之!”
商鞅连忙打断道。
“此“妻私、妾畏、客求” 不过谋臣私智,而非强国公器。”
“此“面刺、上书、谤讥”,依赖君主智慧,如何分辨其中利害。”
“如此治国,若君主英明,则自然海清河晏,国家富强,可一旦出平庸甚至昏聩之君,则纵有百个邹忌,又能如何?”
“此强国之法依赖人治,而大秦变法,要走的乃是法治。”
“君有过,不必靠臣谏,有法可纠;臣有失,不必靠君察,有律可罚。”
“人治不可长久,而法治可长久!”
“即便日后出了平庸之君,只要按照秦法走下去,秦国就不会太过衰落,而只要有了积累,再有一代雄主出现,秦国必将大出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