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万历年间、天启年间,尚有心报国,有大志向的东林党人,诸如左光斗,杨涟等人,看到天幕如此评价东林党,无不痛哭落泪。
“东林党何至于此啊……”
“日后的东林党人,究竟做了什么……做了什么……”
洪武时期。
朱元璋努力平复着自已的心情,可依旧怒不可遏。
思绪,仿佛是回到了当年元末大旱之时。
虽然成为了皇帝之后变了一副模样,可那不过是为了自已的统治,那些痛苦的记忆,朱元璋不会忘记,更能深刻的理解百姓为何会造反。
诸如贱民之类的话说不出口,因为,这纯粹就是他大明朝的大臣们不做人。
以及小崇祯,太过愚蠢而已。
“士绅不纳税……”
朱元璋心中恼火,可面上却突然平静了下来。
无意间,朱元璋注意到了底下的官员,勋贵们有的在偷偷注意他的表情。
他的统治基础便是来自于这些士绅勋贵。
只要没有将百姓逼到非死不可的地步,这些人才是他要拉拢的对象。
可一旦社会秩序彻底崩坏,底层的百姓就会爆发出比士绅们更加可怕的破坏力。
所以,有时候百姓和士绅们的平衡一定要做好。
“这些东林党人,人人该杀!”
明白了问题的重点,朱元璋作出一副对后世这东林党极度愤怒的模样,悄然隐藏了自已真实的想法。
崇祯时期。
崇祯皇帝朱由检听着这天幕上的话,若有所思。
“魏忠贤、东林党、税赋、循环……”
天幕讲述的通俗易懂,朱由检也基本上是听明白了。
“政治平衡……”
这位年仅十七八岁,从未受到过系统性的明末皇帝,只感到大受震撼。
主要也是,天幕的话,无论对错真假,天然就增加了‘可信度’。
“难道因为东林党不是好东西,就要让朕留着魏忠贤这个祸害……”
一想到天幕的意思可能是这样,崇祯就感到有些憋屈。
他想要的,是真正一心为国为民的名臣啊!
不是什么政治平衡,奸臣,佞臣,能臣,庸臣一起用。
这种极致的反差让年纪轻轻的崇祯皇帝十分痛苦。
痛苦程度不亚于当初看到大明百万宗室被屠戮。
“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
“这些个东林党人一个个饱读诗书,他们不知晓忠君报国吗?”
“他们不也是这么说的吗?他们难道不知晓逼反了百姓会有什么后果,连魏忠贤都懂得的道理,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崇祯一边流泪,一边不停地问,十几年建立的信仰,一朝破碎,就是他这般难以接受的痛苦和崩溃。
他对自已产生了极大的怀疑。
无论能力,还是做法。
甚至于连当初杀掉魏忠贤都不知晓究竟是对是错了。
【随着前线的战事不断吃紧,已经逐渐明白了的崇祯皇帝再也不想听东林党讲什么圣人之言,既然你们东林党总有理由不交税,那就全当是朕借你们的钱,如何?】
【岂料东林党依旧是一毛不拔,崇祯皇帝终于明白了这些东林党人究竟是什么货色,可他明白的太晚。】
【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拥有整个天下,却活活被穷死的崇祯自缢于煤山。】
【次日,东林党与一众文臣,欢天喜地的在大殿上迎接闯王李自成,并上书请求其称帝。】
【结果,闯王李自成认为这群二五仔没有任何价值,他将崇祯的大臣们全部抓起来严刑逼供。】
【最终从这些大臣们的手中仅白银便敲出了七千万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