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
而且眼前的这一幅,可是与他后世曾在博物馆、或者是电视、电脑屏幕所见到的那种历史文物完全不一样的存在:
首先,它的质地很新,最突出的便是眼前的这幅长卷绢布还十分白晰,只有微微一点的淡黄底色,从而使得绘在上面的淡墨内容显得更是形神毕备,毫纤俱现。
其次,就秦刚此时所能看到的这部分,画上的房屋、行人布局长而不冗,画上各处细节繁而不乱,并没有像后世曾经看过的一些仿作那样刻意画得密不透风。
更重要的是一点是,就在展开的卷首之处,此时正空着,并无后世所看到的由赵佶亲笔题写的“清明上河图”五字。
也正因为如此,秦刚才立刻意识到自己把这个名字叫出来确实有些不妥。
不过,赵佶却是对这五个字非常地满意:“清明上河图?当真是个好名字!正好此画作献来之时,画师请本王题个名字,让我一直很是发愁,却是徐之这一声便有了好名字!”
说着,赵佶便提起案边一直备着的毛笔,直接就在卷首空着的那处位置上,用他独有的瘦金体题上了“清明上河图”这五个字。
而李清照却是未管他们的题名这事,因为她已经看完了展出来的这前面一段,继而自己开始缓缓地向左一边展开一边观赏接下来的部分。
秦刚也就随着她一点点地一直看到卷末。
“二位,观此画如何?”赵佶的话是在问他们俩,实际却是看着李清照。
“此画作,一眼望去,便觉其场面浩大、气势恢弘!竟然以一幅长卷便绘尽我朝京都汴梁的人情风俗、市井场景。”李清照先是开口,“若是从细处端详,又可发现,这幅画中,一街一舍、一人一车、一草一木,竟然都是一般地笔触细致,线条遒劲。然后它们之间却是区块分明、有条不紊。所以,此面无论是立意、布局、还是记事、写景,俱是不可多得的珍品佳作。恭喜王爷,这次可是收到了一件宝贝啦!”
“哈哈哈哈,此画能得李小娘子如此评价,着实说明它的不俗啊!”赵佶听着便觉高兴,却是转向秦刚说道,“此画极善写实,街景市情,俱是刻画生动,却是不知徐之是否能从这幅长卷所绘的一处处场景之中,看到了东京城的什么?”
秦刚一听这问题,却是心中暗暗吃惊,在原先的历史时空中,由于得到此画的赵佶已经贵为皇帝,掌控天下至尊之权。所以在现实主义画家张择端献上这幅繁荣市景之下掩不住各种危机与隐患的“盛世危图”时,心里却是极大地不喜欢,勉强题写了一些文字之后,便就将其束之高阁了。
但是在今天,由于身处位置的迥异,赵佶竟然也能够看得到这幅画作里面除了绘画技艺之外的一些细节么?
秦刚脸上却作郑重状,对赵佶说:“敢请王爷指点明示!”
赵佶再看了看秦刚,没有看出他的作伪状,便就上前轻轻指着画卷中的某些地方说道:“正是因为此画绘制精细,画中东京城内的百业之像妙趣横生,本王于仔细把玩之间,却也在这百业兴旺的商业繁华之处,发现不乏各种乞讨丐民的身影;在那些引车卖浆、贩夫走卒的脸上,更可细察到疲惫不堪的神情。徐之,你说这绘画之人,是否也会有点‘托物喻理’的想法?又或者是说,他会不会在这里想表达一些‘居安思危’的意思?”
哈哈,真有意思,果真是屁股所坐的位置决定了眼中能够看到的东西。倘若是个坐镇天下江山的皇帝,如何受得了对时下鼎盛之世的明贬暗讽。但是换成了一个坐观其局的富贵王爷,居然也能说得出这样的一些极正观点了。
“这些,都是王爷自己的想法?”秦刚突然一句反问。
“哈哈!果然是秦徐之,看得清楚,猜的极准!”赵佶先是一愣,然后便是一把打开手中的折扇,踱步回到座位,端坐下来之后笑道,“本王确实先是喜爱此画的工笔与技艺,不过在收入此画之时,却闻售卖画社言称,有人看出此画中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