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书省、门下省的职权也得到增强。这样,三省基本上取代汉代的三公九卿,成为中央皇帝之下的最高权力机构。16
巩固门阀制度,维护勋贵、士族利益
继续推行九品中正制,巩固门阀制度
曹丕代汉时,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实施了九品中正制。由于负责品定人物的各级中正官逐渐为大族名士所控制,这一制度逐渐成为士族操纵选举的有力工具。司马炎受禅后,继续推行九品中正制。这时,品定人物已不按才能,家世是选官论品的唯一标准。各级中正在定品之前,只看对象的籍贯和门第。先世官位的大小反映了门第的高低,其中尤为重视的是“当代轩冕”,所以西晋朝廷的重要官职,几乎为功臣勋贵及其子弟所垄断,形成了“公门有公,卿门有卿”、世代相传、等级森严的门阀制度。89
太康五年(284年),尚书左仆射刘毅因九品中正制是“权时之制”,不但“未见得人”,反而有八种弊病。于是他上书要求废止该制。在奏疏中,刘毅指出,九品中正制使中正可以任意弄虚作伪,营私舞弊。“不精才实,务依党利;不均称尺,务随爱憎。所欲与者获虚以成效,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它使朝廷的吏治腐败,“廉让之风灭,苟且之俗成”。由于中正公然接受贿赂,上下其手,所以“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绩于官而获高叙”,真正有才能的人反倒被埋没,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89
与刘毅同时的段灼也说:“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即当途之昆弟也。得上品的官僚贵族子弟极易步入仕途,而且升迁迅速,他们一入仕,即可担任尚书郎、秘书郎、着作郎、散骑侍郎、黄门侍郎等职闲位重的官职,这些官职也由此被称为清官、清职。司马炎在位之初虽多次下诏征用寒素,试图加强皇权对官员选拔的干预,改变寒门下品升进无路的状况,但终难扭转现实。
太康元年(280年),司马炎在灭吴之后颁定的户调之式中给予在政治上已享有实际权利的士人以经济上占有人口并免除徭役的特权(参见“为政举措-经济”部分)。这样,汉魏以来政治经济势力不断上升的世家大族终于形成为封建地主阶级中一个特权阶层,士族门阀制度因而确立,门阀士族遂成为东晋南朝政治中一种最为活跃的政治势力。17
维护勋贵、士族利益,安抚南方士族
泰始四年(268年),司马炎命令杜预草拟官吏黜陟的办法。杜预建议在各部门设置主持考课的官吏,逐年对考课对象进行评定,然后根据他们在六年任期中成绩的优劣予以升降。他特别强调,对不称职的人不能过分宽容98
。杜预制定的考课办法虽然比较合理,但因可能触及功臣勋贵和士族的利益(西晋政权是司马氏与其他士族的联合专政),最终还是被司马炎否定了。只要这些功臣勋贵和士族不直接威胁他的统治,司马炎对他们一律取放纵包庇的态度。上一年,已故立进县令刘友、前尚书山涛、中山王司马睦、已故尚书仆射武陔等达官贵人强占官田,受到司隶校尉李憙的弹劾143
。司马炎避贵施贱,只追究了刘友的责任,而对山涛等人一概赦免不问151
。如果认真实施杜预制定的考课法,必然触犯许多士族的利益,就会出现司马炎所不愿看到的一些结果。
此外,在三国时期,北方与南方各自建立政权,南北士人对立,形成心理上的隔阂和相互仇视。西晋统一之后,原属吴国的南人大多沉滞乡里,仕进艰难,司马炎面临着如何缓和消弥吴国士族和地方豪强大族的抵触情绪这一难题。为此,他逐步调整治吴政策,采取多种方法笼络江南士族,缓和南北士族间的矛盾:
1吴地“牧守已下皆因(袭)吴所置”;
2屡次下诏征召南方人士入朝为官;
3优待吴国的亡国之君孙皓。
由于司马炎对南方士族的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