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按下呼叫铃,魏元立刻出现。
“明天上午的会议,除了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请通知发改委、工信局的主要负责同志和分管技术的副职列席,也让市委政研室主任列席,做记录。”郑开叶吩咐道,他要扩大与会范围,将讨论放在更公开的层面,也让更多专业部门参与评判。
“是,书记。”
“另外,把我明天下午常务会议之后的时间空出来,我需要去一趟省里,向周启明书记做个简要汇报。”他需要争取更高层面的理解和支持,至少不能让朱煜昌轻易借助来自省里或部委的压力。
“明白,我立刻协调安排。”
所有指令下达完毕,郑开叶才感觉稍稍松了口气,他回到办公桌后,最后看了一眼日历,假期结束,真正的战斗,才刚刚开始,他的目光沉静而坚定,如同窗外深邃的夜空,蕴藏着无尽的力量和决心。
翌日上午九点整,国家全固态电池创新中心暨产业化基地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临时会议,在济州西郊基地那间宽敞却气氛严肃的会议室准时召开。
与往常不同的是,这次与会者除了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核心成员、技术专家组代表张皓院士、林浩博士外,还增加了济州市发改委、工信局的负责人,以及市委政策研究室的主任。范围的扩大,本身就预示着这场讨论的分量和敏感性。
郑开叶和朱煜昌分坐会议桌主位两侧,郑开叶面色平静,目光沉稳,仿佛只是主持一次寻常的例会,朱煜昌则显得成竹在胸,嘴角甚至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手边放着一份制作精美的外文资料,显然有备而来。
会议一开始,朱煜昌便率先发言,主导了议题,他没有过多寒暄,直接切入主题,语气激昂而自信:
“各位同志,时间紧迫,我就不绕弯子了,本次会议重点讨论核心生产设备的采购方案,目前项目进展顺利,但也面临着时间窗口窄、国际竞争激烈的巨大压力,效率,是我们必须抓住的生命线!”
他拿起手边的资料,向众人展示:“这是我方团队经过前期深入调研和初步接触,筛选出的三家国际顶尖设备供应商的资料。他们在高精度真空沉积、固态电解质膜连续成型、极限环境电池封装等领域,拥有全球领先的技术和超过十年的大规模量产经验,产品稳定性、良品率经过了市场长期检验。”
他示意助手将精美的彩印资料分发给与会者,上面充满了令人眼花缭乱的技术参数和光鲜亮丽的设备图片。
“选择国际顶级供应商,优势显而易见:第一,可以极大缩短我们的设备调试和工艺摸索时间,预计至少能提前三个月实现量产;第二,其产品的高可靠性和一致性,能确保我们一期产品的性能和口碑,快速在国际市场上建立高端品牌形象;第三,与国际巨头合作,本身也是一种技术和实力的背书,有利于我们吸引更多国际资本和人才。”
朱煜昌侃侃而谈,逻辑清晰,极具说服力,尤其“提前三个月量产”和“国际品牌形象”这两个点,对于在场许多渴望尽快见到政绩和经济效益的干部来说,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几位来自部委的成员不禁微微点头。
然而,他的话刚落,张皓院士便忍不住开口了,老院士脸色严肃,语气带着科研人员特有的较真:“朱主任,您说的这些优势,理论上成立,但是,您是否充分考虑到了背后的风险和长远代价?”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到张皓身上。
“第一,是技术依赖风险!”张皓声音提高了几分,“这些核心设备,我们买得来硬件,买不来核心工艺和软件算法,一旦设备出现故障,或者需要工艺调整,我们必须依赖外方工程师,响应慢、费用高昂不说,最关键的技术诀窍永远掌握在别人手里!我们会被永远锁死在他们的技术体系内,后续的迭代升级、适应性改造,将处处受制于人!这和我们的‘自主可控’国家战略是背道而驰的!”
“第二,是供应链安全风险!”林浩博士补充道,他展示了一些数据,“这些国际供应商,其核心部件和特殊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