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狂飙突进之下,暗礁隐现。
狂欢会结束不到两周,一份由环保局、文旅局、规划局联合署名的报告,悄然放在郑开叶案头最醒目的位置。标题触目惊心:《关于花都旅游市场爆发式增长下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承载压力的预警报告》。
报告用数据和图表说话:
古城核心区日均客流量逼近设计容量的200%,青石板路面磨损加速,古建筑承受巨大压力。
污水日处理量逼近处理厂极限,部分管网老旧的区域出现返涌风险。
垃圾清运量激增350%,分类处理能力捉襟见肘,填埋场告急。
通往热门景区的部分山路车流饱和,存在安全隐患。
菌菇主产区反馈,部分游客私自进入生态脆弱区采摘,破坏植被。
“市长,这真是‘甜蜜的负担’啊。”前来汇报的环保局长苦笑着,“人来的太多、太集中,再好的底子也经不住这样踩踏。”
与此同时,省外乃至邻省一些旅游资源禀赋不错的城市,敏锐地嗅到了“晚会经济”的巨大甜头,纷纷效仿。
某省旅游厅长的访谈截图在网络上流传:“学习花都先进经验,打造属于我们的‘XX之夜’城市盛典!”一场围绕游客资源的区域竞争悄然拉开序幕。
压力,从四面八方涌来。
郑开叶站在办公室巨大的落地窗前,窗外是璀璨的花都新城夜景,霓虹勾勒出崭新的轮廓。
他沉默良久,手中无意识地摩挲着那枚来自李小花、温润如玉的核桃。
“民心所向,是最大的动能,也是最重的责任。”
他转过身,目光沉静而锐利,“井喷是好事,但不能是竭泽而渔的狂欢,花都的未来,不是靠一场晚会,更不能靠人海战术。”
他走回办公桌,按下通话键:“李阳,通知下去:明天上午九点,市委常委扩大会议,专题研究《花都旅游可持续发展与承载力提升规划》,议题只有一个——从‘流量狂欢’到‘品质深耕’,花都的下一个三年怎么走?”
灯光下,他再次低头凝视掌心的核桃。
这枚小小的果实,从河阳的离别信物,到花都新生的见证,如今,又将成为衡量城市发展海拔的标尺。
核桃沟壑里沉淀的,是比经济数据更厚重的民心海拔。花都的未来,必须对得起这份托付。
窗外的城市灯火辉煌,如同星河倾泻。星海体育馆的方向,似乎还回荡着万人的合唱。郑开叶握紧了核桃,目光投向更远的、需要精耕细作的未来。
新生之路,道阻且长,唯民心如灯,照亮前行的每一步。
市委常委扩大会议的灯光亮如白昼,空气中弥漫着凝重与紧迫交织的气息。
巨大的投影屏上,《花都旅游可持续发展与承载力提升规划(草案)》的标题如同警钟,下方罗列的数据图表触目惊心:古城青石板磨损率超标120%,核心景区瞬时人流峰值突破安全阈值,污水处理厂超负荷运转的红色警报,垃圾填埋场告急的倒计时……每一行数据,都是“甜蜜负担”下的隐痛。
“同志们,数据不会说谎。”
郑开叶的声音沉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穿透力,他站在台前,目光扫过每一位与会者,“‘繁花似锦’的璀璨,让我们收获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机遇,但盛宴之后,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井喷式增长暴露的短板,如同高速奔跑时脚下的碎石,不解决,终将绊倒我们!”
他激光笔指向“古城承载力”的图表:“古城是我们的灵魂,不是无限榨取价值的摇钱树!我提议:立刻启动‘古城休养计划’! 第一,实施预约限流和错峰游览机制,通过‘花都诚信通’平台精准调控每日入城人数。第二,设立‘古城保护基金’,门票收入按比例划拨,专项用于古建修缮、路面维护和环境提升。第三,打造‘古城文化深度体验周’,减少走马观花式人流,引导游客为文化深度买单,变‘流量’为‘留量’!”
规划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