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规划和《田律》的授权下,重新规整。
沟渠、道路网络如同经脉一样被重新设计,贯穿其中。
生产工具上,不再是农户简陋、规格不一的木犁。
而是官府统一标准制造、批量生产的铁质曲辕犁等新的铁具农具。
而官方的‘官牛坊’和‘农具租所’,在农时到来的时候,借助里正根据户籍和田亩数,开始统一分配更牛和大型农具。
农户,就在组织下进行了规模化的协作耕作。
“《格物院志·工械篇》:‘帝令工械监制曲辕犁、耧车诸器,形制划一,用料考究,颁行天下。又设官牛坊,畜力公管,民以时租用,力役均平,效率倍增。’”
嬴政目光炯炯,很快便看出其中端倪。
这些举措,皆需中央耗费巨大成本,方能推行。
然而正是这般投入,成就了“昭武盛世”。
其根本,仍在于农人能依《昭武历》节气播种。
在整合后的田地中,借助统一农具与“代田法”,完成播种、施肥、除草。
整个体系依赖“劝农官”指导。
劝农官手持由《昭武农书》编纂而成的《昭武农典》,引导农人操作,确保丰收。
随之而生的,是一系列制度化的专门机构:
培育“常丰禾”良种的“官种田”;
制造、维修农具的“工械监”作坊;
负责堆肥、草木灰等肥料管理的“土肥司”;
乃至专门研究病虫害防治的小组。
“《昭武政书·农政》曰:‘帝分农事为种、器、肥、工、防诸科,各专其职,联为一体。种田者不忧器,工械者不虑耕,各尽其妙,合则力强。’”
女主播的声音响起,带着由衷的赞叹:
“毫无疑问,昭武帝的举措,即使放在当今,也相当惊人。”
“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的农业革命,正是在昭武时代爆发。”
“而其中的关键——农学司,在官方大力支持下,逐渐形成精细的小组体系。”
“这些小组,日后也演变为三省六部制度中,户部农学司的重要组成部分。”
天下,自此焕然一新。
“朕之大秦……不如也!”
嬴政心中叹道。
他完全没有想过,看似无序的农业生产,还能实现如此的标准化。
天幕的大秦,农田如军阵,农人如士卒,农具如兵器,历法就犹如号令。
整个帝国的农业,变成了一场浩大的战争,只是征服的对象,从敌人变成了土地和饥饿。
他见到了一个更为严密、更高效、更为强大的帝国模式,也因此产生了更为强烈的渴望。
建设更为宏大的大秦帝国,更强大的大秦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