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八章
顾锦城那夜在暴雨中的激烈反应,如同一场微型的风暴,席卷而过之后,留下的不仅是更为清晰的创伤地图,更淬炼了所有守护者的意志。林曦月根据记录下的呓语关键词——“东侧制高点”、“狙击”、“蝰蛇”、“清除”——与老陈、霍队进行了一次彻夜闭门深谈。
老陈摊开了那张已被摩挲得边缘发毛的任务区域地图,指着东侧一个标红的山头,声音沙哑:“这里,原计划是观察点,但情报滞后,‘蝰蛇’的主力小队提前埋伏在了那里。锦城是为了掩护宋医生和伤员撤离,主动暴露位置,吸引了绝大部分火力……那几分钟的交火,通讯中断,我们失去了他的信号。等支援赶到,现场只剩下……”老陈的话顿住了,拳头紧握,指节泛白。那些未能完全印证的报告细节,与顾锦城潜意识碎片惊人地吻合,最终确认了那失落的几分钟,正是与“蝰蛇”直接相关的、封锁在他意识最深处的核心创伤。
“记忆的闸门一旦开始松动,后续的冲击可能会更猛烈,甚至可能伴随着攻击性行为。”林曦月在向宋墨涵转达时,语气凝重而坦诚,“他下一次的‘清醒’,可能不是温情的苏醒,而是更剧烈的闪回和情绪崩溃。我们必须做好物理和心理上的双重准备。”
宋墨涵默默点头,将担忧压在心底,把林曦月的专业指导内化于心,更加系统、更有策略地调整了自己与顾锦城的互动。她不再仅仅是温情地呼唤,而是开始进行精心的“现实定向”和“情感确认”。她会在清晨握住他微凉的手,清晰而平稳地告知:“锦城,今天是四月十五日,星期三,上午九点。我们在军区总院特护病房,窗外天气很好,玉兰花开了。”她会在监测到他心率异常、眉头紧锁似陷梦魇时,用不容置疑的语调描述周围环境:“听到监护仪规律的滴答声了吗?这是你生命体征平稳的声音。感受到我手心的温度了吗?我在这里,很安全。赵大勇刚换岗,就在门外,一切正常。”她用这些具体、可感知的细节,努力为他漂泊在惊涛骇浪中的意识,抛下一个稳定的锚。
她的声音,成了这间充斥着消毒水味和仪器冷光的病房里,最恒定、最温暖的背景音,温柔,却带着日益增长的、不容置疑的坚定。
这天下午,霍队带来了一位特殊的新成员——一位约莫五十岁上下,面容清癯,鬓角微霜,但身姿依旧挺拔如松的中年男性。他穿着朴素的深色夹克,眼神温润中透着洞悉世事的睿智与沉静,行走间自带一种能安抚人心的气场。
“宋医生,这位是李振刚,李教授。”霍队介绍道,语气中带着罕见的、超越上下级的敬重,甚至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老李是军区总院心理创伤与康复领域的奠基人之一,也是……锦城当年在新兵连时,最早发现他超常心理承受力和观察力,并亲自给他上了第一堂战场心理课的人。他在国外进行紧要的学术交流,接到消息后立刻中断行程赶了回来。”
李振刚上前一步,没有过多的寒暄,目光直接落在宋墨涵身上,那目光带着一种深切的审视,仿佛在评估一件稀世珍宝的坚韧度,随即迅速化为毫不掩饰的温和与赞赏。“宋医生,辛苦了。来的路上,霍队和老陈已经把情况都跟我说了。你和林主任前期的工作非常出色,为锦城构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心理安全岛’,这是他能支撑到现在的基础。”
他的到来,无疑为略显疲惫的治疗团队注入了一根定海神针。李振刚与林曦月的专业背景侧重略有不同,他更侧重于从创伤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和军事人员的长期康复路径入手,尤其擅长处理那些经历过极端事件、将创伤深埋在钢铁意志之下的“沉默伤员”。他与心思缜密、精于临床干预的林曦月形成了完美的互补。
在仔细查阅了顾锦城所有的医疗记录、脑部影像数据和生命体征监测图谱,并静静聆听了宋墨涵与顾锦城一次长达半小时的日常交流后,李振刚召集了一次核心团队会议。
“锦城的意识层面正在从完全的混沌中试图建立秩序,”李振刚用笔尖轻轻点着记录本,“但他的潜意识堡垒依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