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二章
直升机旋翼卷起的狂风,如同无形的巨掌,拍打着第7综合医院顶楼的停机坪。晨曦微露,天际线泛着鱼肚白,但都市的喧嚣尚未完全苏醒,唯有这巨大的轰鸣声,撕裂了黎明前的寂静。舱门打开的瞬间,清晨冷冽的空气裹挟着城市特有的尘埃与气息涌入,与机舱内挥之不去的消毒药水味、以及一丝若有若无的血腥气混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奇特的气味交响——这仿佛象征着顾锦城刚刚脱离那个枪林弹雨、生死一线的真实战场,又即刻被投入另一个没有硝烟,却同样残酷、甚至更为精密的医疗战场。
严阵以待的医疗团队如同精密仪器上的齿轮,瞬间启动。为首的是一位年约五十、两鬓微霜的男医生,正是神经外科的主任医师周泊辰。他神情肃穆,目光如手术刀般锐利,快速与紧随担架下来的陈斌医生交换着关键信息。他的眼神扫过顾锦城身上复杂的维生设备、头部厚重的敷料以及监护仪上那些跳动着、却并不乐观的数字时,眉宇间的沟壑愈发深邃。没有一句多余的寒暄,他大手一挥,训练有素的团队成员立刻接手,将担架床平稳过渡到移动病床上,各种维系生命的管线在无声而高效的默契中被迅速、稳妥地转移和固定。
“宋医生,请跟我们来。”周泊辰的声音沉稳有力,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他的目光落在宋墨涵苍白却写满坚毅的脸上,短暂停留,那其中不仅有基于霍霆深提前传输资料和陈斌同步汇报产生的专业审视,更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对同行在极端条件下创造奇迹的认可。他深知,在那样简陋的环境下完成如此复杂的颅脑清创手术,需要何等的技术、勇气和定力。
宋墨涵的指尖,还残留着紧握顾锦城手掌一路的那份微凉与粗糙的触感。她几乎是用了全身的力气,才让自己的手指一根根松开。深吸一口冰冷的空气,她强迫自己从那种将全部情感与希望都系于一人身上的极致专注中抽离,重新披上属于医生的、冷静理性的铠甲。她快步跟上移动病床的队伍,与周主任并肩而行,语速平稳、条理清晰地补充着手术中的关键发现——弹片的位置、深度,清创的范围,止血材料的应用,术中和直升机转运途中出现的生命体征波动细节,用药的种类与剂量……
她的叙述没有任何冗余的情感词汇,全是精准的医学术语和客观数据。这番表现,让周围几名原本可能因她与患者的特殊关系而对其专业判断有所保留的资深医护,眼中都闪过惊异与敬佩。在如此巨大的情感冲击下,还能保持如此缜密的医学思维和近乎完美的记忆回溯,这份专业素养,远超她的年龄和资历。
厚重的自动门上方,“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NICU)”的红灯亮起,将顾锦城的身影彻底吞没。门在宋墨涵面前缓缓闭合,发出沉闷的“咔哒”声,仿佛一道天堑,将她隔绝在外。她只能透过门上那方小小的观察窗,看到里面人影绰绰,各种先进的监测仪器屏幕闪烁着幽幽的光芒,连接到他身体的每一根导线都像是牵动着她的心跳。
一直强撑着的力气仿佛瞬间被抽空,一股巨大的无力感如同潮水般涌上,将她紧紧包裹。在这里,她不再是那个可以手持手术刀与死神搏斗的主刀者,她只是一个被迫将最爱之人的性命完全托付给他人的“家属”,一个只能在门外焦灼徘徊的等待者。冰凉的墙壁透过单薄的衣物传来寒意,她靠在上面,身体控制不住地微微颤抖。
“宋医生。”一个温和的声音在旁边响起。是陈斌医生,他不知道何时也跟了过来,递上一杯温水,“你已经做到了极限,甚至是超越了极限。你为他争取到了最宝贵的机会。现在,这里是全国最好的神经外科中心之一,周主任的团队经验丰富,我们要相信他们。”
宋墨涵接过水杯,低声道谢。温热的液体划过干涩刺痛的喉咙,却难以温暖那颗如同浸在冰水中的心。她明白陈医生的话是理智的,但情感的天平却剧烈摇晃,无法安宁。
脚步声由远及近,霍霆深、秦朗以及“鹰眼”等几名核心队员风尘仆仆地赶到。他们显然是以最快速度完成了营地的后续清理、证据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