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五章 深水区的微光
顾锦城梦境中浮现的“活着的神经网络”与“古老的探寻”意象,如同在迷雾中点燃的一盏孤灯,虽光线微弱,却为“溯源”项目组指明了前行的方向。项目组内部此前关于能量烙印是“信息存储体”还是“能量寄生体”的争论暂时平息,共识逐渐形成:这更像是一个沉寂了无数岁月、正被特定条件激活的“活性接口”,其目的极可能是建立某种双向通信。
项目重心随之进行战略性调整。安德森博士领衔的心理与神经科学团队,开始全力研发更精准的梦境引导与深层记忆强化方案,试图从顾锦城的意识深处“打捞”出更多关键信息。周晴率领的物理与生物工程团队,则优化了监测设备,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地捕捉、分析顾锦城睡眠时,那来自遗迹的能量波动与其脑电波之间极其细微的耦合模式,寻找规律。信息解码专家李敏博士的工作最为枯燥也最需耐心,她带领团队将捕捉到的能量波动谐频,与顾锦城清醒后描述的、那些“无法理解却蕴含韵律的音节”进行穷举式模式匹配,试图在人类已知的语言结构、甚至是非自然信号模式库中,找到一丝相似的信息结构,哪怕只是一个语法碎片。
研究看似步入了更具针对性的轨道,但无形的压力却如同深海的水压,持续增加。基地最高委员会对军婚申请的审议依旧悬而未决,那份沉默本身就像一种审慎的警告。而外围遗迹持续增强、且愈发不稳定的能量波动,则像达摩克利斯之剑,悬于每个人心头。宋墨涵能清晰地感受到时间如同指间流沙,每一粒的流逝都关乎顾锦城的安危,也可能关乎更广泛的未知风险。
就在这紧绷的弦几乎要到达极限时,基地为加强“溯源”项目的科研攻坚力量,从位于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前哨”之称的“昆仑”前沿观测站,紧急抽调了一位特殊专家——林浩然博士。
林浩然的到来,并未引起太大喧嚣。他像一颗投入深湖的石子,悄无声息,却带着自身独特的重量和涟漪。他年纪与宋墨涵相仿,身形清瘦,面容带着长期在高海拔、强辐射环境下工作留下的深刻风霜印记,肤色微深,眼角已有细密纹路,但那双眼睛却异常明亮澄澈,仿佛蕴藏着星河流转与亘古的寂静。他的专业领域是“超古代文明信息符号学与能量场拓扑结构”,一个横跨考古、语言学、物理和数学的极端冷僻交叉学科,专门研究那些非人类centric文明可能留下的信息载体与能量体系。
更引人注目的是他的左手,从手腕以下是一只高度仿生的机械义肢。银灰色的外壳泛着冷光,结构精密,动作起来流畅自如,甚至能模拟出极其细微的触压反馈。传闻那是他三年前,在一次对西昆仑山脉某处疑似史前遗迹的独立勘探中,为保护核心数据模块,在强能量场爆发的瞬间,用手硬生生挡住了能量回涌,导致原生肢体瞬间碳化。他带着数据和自己半残的手臂,在冰天雪地中跋涉了二十公里才获救。这份经历,为他平添了几分传奇与孤寂的色彩。
林浩然的加入,立刻带来了迥异于现有团队的新视角。他没有急于查看顾锦城的实时生理数据或参与讨论,而是花了整整一天时间,沉默地、近乎贪婪地沉浸在所有与那座遗迹相关的资料中:从最初的地质雷达扫描图,到能量读数的频谱分析,从遗迹内部结构的激光点云模型,到顾锦城每一次梦境描述的逐字记录,甚至连那些含糊不清、被标记为“疑似无意义”的呓语片段,他都反复聆听。
他的专注近乎忘我,期间拒绝了所有打扰,只用高效营养剂补充能量,那双明亮的眼睛始终锁定在浩瀚的数据流和复杂的结构图上,机械左手的手指偶尔会在空中虚划,仿佛在模拟着某种能量回路的走向。
直到第二天傍晚,霞光透过基地厚重的防护窗,给观察室染上一层暖橘色时,他才主动找到了正在全息投影前,紧锁眉头分析最新脑波耦合数据的宋墨涵。
“宋医生,”林浩然的声音平和,带着一丝砂砾般的质感,那是长期处于干燥寒冷环境的印记。他的机械左手在空中轻轻一挥,流畅地接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