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四章 心跳为锚与荆棘之路
能量回涌的余波如同退潮,留下的是被反复冲刷、几近崩析的精神堤岸。顾锦城背靠着冰冷潮湿的金属壁,每一次呼吸都像是牵动了无数根嵌入神经的细针,带来尖锐而持续的刺痛。战术目镜的边缘,那组由宋墨涵发送、代表着她稳定生物电波形的基线图谱,如同暴风雨中唯一不曾熄灭的灯塔,光芒微弱,却以一种近乎固执的恒定频率闪烁着,穿透他脑海深处翻涌的低语和破碎的记忆残片。
他不再试图强行驱散那些侵扰——那只会加剧精神的消耗。相反,他闭上双眼,将残存的、几乎涣散的意识全部聚焦于那规律的波形之上。他模仿着它的节奏,一呼,一吸,试图让自身紊乱的生理节律与之同步。这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一种深层次的意识锚定,是将自己正不断滑向深渊的感知,牢牢系于一个稳定可靠的外部坐标。
“心率正在稳定,当前一百一十次每分,趋势下行。血氧饱和度回升至百分之九十二。”周启明的声音在指挥中心响起,带着一丝劫后余生的舒缓,但随即被更深的凝重取代,“不过,神经损伤标记物浓度仍在高危阈值徘徊。他的自我调节机制……远超数据库模型预测。”
宋墨涵紧抿着唇,没有回应周启明的数据报告。她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主屏幕上那个缓慢移动的身影。她能清晰捕捉到他指尖无法抑制的微颤,看到他脖颈处因极度隐忍而绷紧如岩石的肌肉线条。那不仅仅是生理上的痛苦,更是意志在与身体极限、精神污染进行着一场无声却惨烈的角力。她没有再通过通讯频道发出任何可能干扰他的声音,只是将自己这边的生命体征监控数据流,以更细微、更不引人注目的方式,共享到他目镜的一角。让他能时刻“看到”她的存在,如同他体内奔流的血液,真实、持续、不可或缺。
这是一种无声的宣告,超越了一切语言:我在这里,与你同在,你的脉搏即是我的回响。
“探索者,根据最新能量衰减模型进行重新演算,最优绕行路径已更新。新路径延长一点八公里,需穿越标记为‘K-7区’的废弃生态培养区。数据库显示,该区域主体结构在历次能量风暴中保存相对完好,但存在多处未知低频生物信号残留,风险评估为‘低风险,需保持高度警惕’。”“鹰眼”琳的声音如同冰泉,打破了指挥中心短暂的沉寂,带来了新的变数。
“收到。确认执行新路径。”顾锦城的声音透过面罩传来,沙哑磨损,却带着一种经过千锤百炼、不容置疑的执行力。他深吸一口气,那股混合着铁锈与腐败气味的空气涌入肺腑,带来一阵刺痛,却也驱散了片刻的昏沉。他离开了赖以支撑的墙壁,步伐初时略显虚浮,但几步之后便重新找到了节奏,朝着“鹰眼”标注的方向坚定前行。
(扩写内容:指挥中心的博弈与新人物的介入)
就在顾锦城踏上绕行路径的同时,指挥中心那扇厚重的、足以抵御小型能量冲击的合金门无声滑开。一名身着笔挺深蓝色将官常服,肩章上将星熠熠生辉的中年男人迈步而入。他面容刚毅,线条如同刀削斧劈,眼神锐利如瞄准猎物的鹰隼,步伐沉稳有力,每一步都带着久居上位的压迫感。正是负责“方舟计划”全域军事安保及危机应对的总负责人,赵峻少将。
他的到来,让本就凝重的空气几乎凝固。
“秦老,林博士,宋主任。”赵峻的目光在场内快速扫过,最终落在主全息投影上那个代表着顾锦城的、在复杂通道网络中缓慢移动的光点,“简报我已查阅。顾锦城队长目前的身心状态,是否还能支撑他完成最终的核心接触任务?”
他的问题没有任何寒暄与修饰,直指核心,冰冷得如同手术刀。这不是关切,而是纯粹的任务风险评估。
首席科学家秦嵘眉头紧锁,沉吟了数秒才缓缓开口:“锦城的精神负荷确实已达临界,甚至可能已经部分透支。但他的意志力,以及对‘方舟计划’成功的执着,是我们目前所能依仗的唯一基石。林博士的模型清晰显示,能量潮汐的沉寂窗口极其短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