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不会……”她小声问,带着点不舍和歉意。
江澈低低地笑了起来,低头在她唇上轻啄了一下,语气恢复了惯有的、带着点痞气的温柔:
“会想你。所以,你要在狮城的展览上,光芒万丈。然后,把我一个人在这边辛苦开业的样子,拍成vlog发回来,让我隔着屏幕也能感受到你的成功,顺便……慰藉一下我的相思之苦。”
他用一种半开玩笑的方式,化解了离别的伤感,也将她的愧疚感轻轻拂去。
许念被他逗笑,用力点了点头,心底一片豁然开朗:“好!我一定会在狮城,让所有人都看到‘桥梁’走出去的艺术家的实力!”
“这才是我家乖乖。”江澈满意地搂紧她,下巴蹭着她的发顶,“至于开业那天,我们可以视频连线,让你‘远程’剪彩,怎么样?也算是一种特别的参与方式。”
他总是能想出各种奇妙的点子,来弥补现实的遗憾。
“这个主意好!”许念眼睛一亮。
决策已定,两人立刻行动起来。许念开始准备艺术节的参展资料和作品运输事宜,江澈则更加密集地与纽约团队沟通,确保开业事宜万无一失,同时协调时间,计划陪着许念一起去新加坡布展,直到艺术节开幕前再返回纽约。
虽然即将面临短暂的分别,但因为他们彼此毫无保留的支持与理解,这份分别非但没有带来阴霾,反而充满了对彼此未来的期待与鼓舞。
几天后,另一个挑战接踵而至。江澈的技术团队在尝试实现许念为纽约空间设计的一个核心互动装置时,遇到了瓶颈。这个装置要求捕捉观众细微的面部表情变化,实时生成并投射出与之情绪对应的、抽象的色彩流。但算法在识别某些复杂、混合的情绪时,总是不够精准,导致生成的色彩流显得生硬、混乱,无法达到许念要求的“情感共鸣”的细腻感。
技术团队尝试了多种模型优化,效果都不理想。江澈对着测试视频,眉头紧锁。
许念端着一盘水果走进书房,看到的就是他对着屏幕沉思的侧影。她放下果盘,走到他身后,双手轻轻按上他的太阳穴,帮他揉按放松。
“还是卡在情绪识别上?”她轻声问。
“嗯。”江澈放松地靠向椅背,闭上眼,享受着她的按摩,“现有的模型对‘悲伤’‘快乐’这种基础情绪识别率很高,但对更复杂的,比如‘带着释然的忧伤’,或者‘混杂着期待的焦虑’,就很容易误判或者输出混乱。”
许念看着屏幕上那些因为算法误判而显得突兀的色彩块,沉思了片刻。忽然,她开口,语气带着灵感闪现的雀跃:
“江澈,我们是不是想错了方向?”
“嗯?”江澈睁开眼,侧头看她。
“我们一直试图让机器‘理解’人类的复杂情绪,然后去‘匹配’对应的视觉符号,这本身就是一条艰难且可能永远无法完美的路。”许念的眼睛亮晶晶的,“为什么不换一种思路?我们不去追求‘理解’和‘匹配’,而是追求‘共鸣’和‘激发’?”
她拿起素描本,快速画着:“比如,我们不去定义‘释然的忧伤’到底是什么颜色,而是设计一种算法,当捕捉到某种特定的、复杂的肌肉运动组合(比如微微向下的嘴角,却配合着放松的眼角)时,不去对应某个固定颜色,而是触发一套特定的、缓慢的、带着些许滞涩感的色彩流动程序?让观众自己去感受、去解读那种流动带来的情绪联想?”
她提出的,是一种从“语义匹配”到“感觉激发”的范式转换。不再试图教AI读懂人心,而是让AI成为一种媒介,用其自身的方式(算法、程序)对人类的情绪信号做出一种抽象的、艺术的反馈,将解读的权利交还给观众。
江澈怔怔地看着她,看着她因为思考而发光的脸庞,脑海中仿佛有电光石火闪过!一直以来困扰技术团队的瓶颈,竟然被她从艺术的角度,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极具启发性的解决路径!
掉马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