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埋下伏笔。
杀孔融造成的影响,和屠杀徐州的影响差不多。
这便是孔融!
所以张幕不喜欢孔融,却很喜欢其弟子的身份,并第一时间创作改良版《爱莲说》扬名,又弄出君子“茶”让孔融面上有光,完全将他当成了最杰出的弟子。
而得到孔融不留余力褒奖,扬名,张幕在所有名士清流眼中地位很高。
这就导致张幕对他感官很复杂。
虽说讨厌这个人,但作为他爱徒,待遇真的很香。
比如现在,直接到手一个吴郡。
“各位有所不知。”
张幕收敛目光,对众人说道:“盛太守是出身会稽郡的名士,会稽郡有虞,魏,孔,谢四大世家。”
“这孔家和恩师有些关系,当年他曾游离会稽郡,恰好遇到盛太守求亲孔家小姐被拒,于是仗义执言了几句,言其未来必定出色。”
“后来盛太守果然扬名,不仅成为名士,如今更成为一郡太守。”
“而自那以后,盛太守心中急着恩师之恩,两人虽无师徒之名,可盛太守一直执师徒礼。”
说白了,盛宪因为孔融娶了老婆还因此扬名,本身有确实有几分能力,于是仕途青云直上。
不管是为了名声还是为了加深关系,盛宪年龄虽然和孔融差不多大,却算是孔融记名弟子。
在这个时代,记名弟子和亲传弟子无法比较。
而张幕身为孔融亲传弟子,盛宪身为名士也得喊他师兄。
这些原本张幕并不知道,他只是回去查阅盛宪资料时,了解到盛宪在原本轨迹中被孙策忌恨,由于和孔融有旧便去信求助,因此有了“不胫而走”的典故。
得知这一点,张幕第一时间写信给孔融,让其为自己牵线搭桥,帮忙在盛宪那提上一嘴,而孔融自然没有拒绝。
谁知道盛宪接到孔融信件时,正因为身体有恙准备辞官回家隐居,当即便表示张幕可随时派人过去接手太守之位,届时他会上表。
于是这个吴郡,便这么到手了。
张幕本人都有些意外。
“原来是这样。”
郭嘉等人心下了然,纷纷感叹张幕时运亨通。
“那吴郡太守,主公可有合适人选?”陈群出声问道。
闻言,张幕摇了摇头,说道:“未免出现变故,在由盛太守继续领着,我们只派遣郡丞,功曹,主簿和督邮过去,在派遣一都尉坐镇。”
有着袁绍这个远方的敌人在,在没有解决徐珪,周术和周昕这三人以前,盛宪不拿掉有好处,可以麻痹敌人。
郡丞可以代行太守政务,功曹和主播分别掌控认命和文书,督邮掌握治安全力,都尉则是掌握军队。
有此五者,比拥有太守之位还要靠谱。
盛宪就当是个吉祥物,还能安心养病,等张幕想换人的时候,随时可以做到。
“此法大善。”郭嘉赞同点头。
在场武将一头雾水,但在场谋士文臣都想明白了关键。
“至于所用何人。”
张幕揉了揉眉心,看向陈群:“长文,要麻烦你举荐了。”
“元叹,子衡若是认识大才,也可举荐,吾必重用。”
“诺!”三人眼神微动,已在心中盘算起来。
这可是加重在张幕心中重量,同时也加强人脉的机会,不能随便推荐人。
“奉孝,豫州和会稽你准备怎么做?”张幕看向郭嘉。
郭嘉拱了拱手,说道:“徐珪是袁家门生,一直在袁术和袁绍两人之间摇摆,主公只需拿下丹阳和庐江,便可让其效忠袁绍,届时安排人员将之架空即可。”
对于徐珪,郭嘉没打算施展什么计策,直接大势压上去即可,只要张幕在下会稽以前没有和袁绍撕破脸,此时便十拿九稳。
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