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不当再局限于经史子集。”朱高炽继续阐述,“应参照东大学制,设立国学(涵盖识字、文法、历史)、数学、自然科学(初步的物理、化学、生物知识) 等实用科目。九年之后,择优者进入更深入的高级中学研习,其中的佼佼者,再考入分门别类的大学堂或专门学院进行深造。”
他最后抛出了与科举衔接的关键一环:“与此同时,必须改革科举取士之标准。今后,八股文章可保留作为选拔文史官员之一途,但绝非唯一。凡高级中学毕业之学子,朝廷需设立专门机构,负责考核并安排他们进入各级衙门、工矿担任基层吏员或技术人员;而大学毕业之优秀人才,则可经考核后,直接授予相应官身品秩。如此,方能打通人才上升之途,从根本上提升我大明全体子民的综合素质,为帝国千秋基业奠定最坚实之根基。”
这个计划无疑是宏大且具有颠覆性的。朱棣在一旁听着,先是惊讶于儿子的远见卓识,随即眉头便习惯性地蹙了起来,他看向朱高炽,提出了非常现实的顾虑:“高炽,此议志向高远,若能成行,自是功在千秋。然则,施行起来,阻力何其巨大?莫说女子若大学毕业亦能授官,单就这男女同校共学一事,便足以让那些恪守古礼的士绅官吏们炸开锅,引经据典地上书反对了。”
王卓见朱棣提出反对,而朱高炽一时沉吟,便再次抬起头,语气诚恳而有力地支持道:“太子殿下所虑,乃是现实情理。然臣以为,太孙殿下此策,正是为了打破这僵化的情理,为我大明开创万世新局。古人云,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一位明事理、有学识的母亲,对于子女的早期启蒙和品格塑造,至关重要。”
“古有孟母三迁,断机教子,方有亚圣;岳母刺字,励子忠义,乃成武穆。若天下女子大多目不识丁,浑浑噩噩,又如何能培育出明理、健康、智慧的下一代?女子受教育,关乎我大明未来数十年之国力根基!”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沉吟的朱棣,最终落回似乎在静静倾听的朱元璋身上,掷地有声地总结道:“更何况,如今我大明各处工坊、医院、乃至新兴的电报局中,已可见女子身影,她们做事细致耐心,丝毫不逊于男子。未来国家建设,正需人尽其才,地尽其利。东大有一句深入人心的口号,说得极好——妇女能顶半边天! 此言,绝非虚妄啊!”
“妇女能顶半边天……”朱元璋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温热的茶杯壁,轻声重复了一遍这七个字。他的脸上看不出是赞同还是反对,没有惊讶,也没有喜悦,只是一种深不见底的平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