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能独当一面的护士甚至助产士。招生对象可面向略识文字、心性坚韧的贫家女子或愿投身此道的开明家庭女性。
实习基地先行:理想情况是学校附属于一所实践医院(或卫生站)。若无条件,必须与地方善堂、育婴堂乃至深入乡村巡诊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
深耕妇产儿科:服务最广大群体的初心
在担任助教期间,阿珠并未停止学习。阿珠深知生哥“为最广大的劳动者服务”的理念。中国的现实是,绝大多数人口生活在乡村,缺医少药,尤其是妇女生育如同过鬼门关,婴幼儿夭折率惊人。在县里建立德国标准的“基础社区医院”(配备分科医生、专业护士、完善设备),在可预见的未来都是奢望。
因此,阿珠利用一切机会,主动跟随学院聘请的兼职医生(一位相对开明的妇科医生)和镇上经验丰富的助产士(hebamme),深入学习:
产前检查与孕期保健(识别高危妊娠);
正常分娩助产与基础难产处理(胎位不正的识别与初步应对、产后出血的紧急处理);
新生儿护理与常见病处理(破伤风预防、脐带护理、新生儿黄疸、腹泻、肺炎的识别与基础治疗);
妇女常见病诊疗基础(月经不调、炎症、简单妇科检查)。
阿珠的目标很明确:要摸索出一套适合中国乡村实际的、培养“能进行日常妇产儿科业务的女大夫\/高级助产士”的模式。 这些“女大夫”不需要像德国医生那样精通所有专科,但必须掌握妇产儿科最常见问题的处理能力,能在缺乏高级医疗资源的乡村独立开展工作,成为保障母婴生命安全的“守门人”。这是对生哥构想的“村常驻卫生员(掌握基础急救、防疫、常见病处理)+ 乡镇卫生站(配备此类型‘女大夫’处理妇产儿科及常见病)+ 县全科医院(处理复杂疾病、手术)+ 上级专科巡回医疗组(技术支持、培训)”四级体系中,“乡镇卫生站”核心骨干的具体实践路径。阿珠深切感悟到,在中国,医疗资源的可及性和实用性远比追求高端、精细的分科更重要。
下阶段设想:走向更广阔的战场
生哥,阿珠在凯撒韦特的五年(两年学、三年教)即将结束。看着每年新来的学妹们逐渐适应,学业步入正轨,阿珠归心似箭,渴望将所学付诸实践。然而,若生哥不要求阿珠必须立即回国,我有一个大胆的请求:
请允许我带领已完成两年凯撒韦特基础护理学业的二十名学妹,再赴德国的军医院和野战医护体系进行为期一年的深入学习!
理由如下:
应对未来之需:生哥志在天下,未来无论是赈灾、平乱、还是更宏大的事业,都离不开高效、专业的战场救护和应急医疗体系。德国陆军拥有此时世界领先的野战医院组织、伤患分级转运(triage)、战地手术、大规模传染病防控经验。这些技能在和平时期同样可用于大型灾害救援。
锤炼组织与抗压:军医院环境严苛、节奏快、压力巨大,是锤炼护理人员组织协调能力、应变能力、心理素质和纪律性的最佳熔炉。这对未来在国内复杂艰苦环境下开展工作至关重要。
学习体系化管理:德军医疗体系层级分明、物资管理严格、信息传递高效,其系统化运作模式,对在国内建立从基层到后方的医疗救援网络极具参考价值。
培养骨干团队:这二十名学妹将是未来在国内推广新式护理、尤其是组建应急医疗队的核心种子。让她们在最严酷的环境中接受洗礼,同甘共苦,能锻造出无与伦比的团队凝聚力和战斗力。
阿珠深知此请或显唐突,且耗资不菲。然此乃未雨绸缪,为生哥宏图添一重保障。若蒙允准,阿珠定当竭尽全力,不负所托。
(信件末尾附上了阿珠整理的德国军医院及野战医疗体系相关资料请求清单,以及她初步构想的国内女子医护学校课程大纲草案)
王月生放下信纸的最后几页,书房内一片寂静,唯有炭盆中偶尔爆出的噼啪轻响。他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