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鸡叫第二遍的时候,天还没有完全亮,四周一片静谧。然而,在阿泽家的门后,那个破旧的帆布书包却已经早早地挂在了钉子上,仿佛在静静地等待着主人的到来。
书包里的铜铃铛随着微风轻轻晃动,发出清脆的“叮铃铃”声。这声音在寂静的清晨里显得格外响亮,仿佛是在催促阿泽起床,开始新的一天。
就在这时,林小满正站在灶台前,将热气腾腾的玉米糊糊倒进一个粗瓷碗里。她听到了那熟悉的铜铃声,不禁微微一笑。正当她准备转身去叫阿泽起床时,突然看到一个小小的身影风风火火地冲进了厨房。
那是阿泽,他手里举着一块海菜饼子,嘴里塞得鼓鼓囊囊的,一边嚼着食物,一边含糊不清地说道:“妈,今天要带麦种标本去学校,张叔叔说自然课要用!”
宛宛也背着个小布包跟在后头,包里装着她捡的彩色石子。“我也要去!”她拽着阿泽的衣角,小皮鞋在青砖地上蹭出沙沙声,“李奶奶说学校的秋千修好了!”林小满把腌萝卜条塞进阿泽的书包侧袋:“去可以,不准在课堂上捣乱,放学跟哥哥一起回来。”
清晨的阳光洒在石板路上,将其染成一片金黄,仿佛给这条路披上了一件金色的外衣。石板路上已经热闹非凡,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此起彼伏,打破了清晨的宁静。
村里的孩子们背着书包,像一群欢快的小鸟,叽叽喳喳地朝着公社小学飞奔而去。他们有的扛着自制的木枪,雄赳赳气昂昂,仿佛自己就是一名英勇的战士;有的兜里揣着玻璃弹珠,时不时地拿出来把玩一下,那一颗颗晶莹剔透的弹珠在阳光下闪烁着五彩的光芒,就像他们童年的梦想一样璀璨;还有的书包上打着五颜六色的补丁,这些补丁就像一串串小旗子,在微风中轻轻飘扬,为孩子们的上学之路增添了几分活泼与俏皮。
阿泽走在人群中,他的步伐轻快而稳健。突然,他的同桌狗剩从后面风风火火地追了上来,手里高举着一个铁皮饼干盒,兴奋地喊道:“阿泽,看我爹从县城给我捎的铅笔刀!”
阿泽好奇地停下脚步,看着狗剩手中的饼干盒。只见那饼干盒上印着五个鲜红的大字——“为人民服务”,字体刚劲有力,透露出一种庄严和神圣。狗剩小心翼翼地打开饼干盒,里面的刀片立刻闪耀出银色的光芒,就像夜空中的星星一样耀眼。
“我有新文具盒!”阿泽掏出供销社胖阿姨给的铁皮盒,“比你的能装!”两人凑在一起比画,书包上的铃铛撞得叮铃铃响。宛宛跟在旁边,把兜里的石子分给其他小姑娘,说是“上课的奖励”。
公社小学的土坯教室前,梧桐树上挂着口铁钟。上课铃还没响,操场上已经炸开了锅。男孩子们在玩“打游击”,用玉米杆当步枪,趴在晒得滚烫的地上匍匐前进;女孩子们则跳着皮筋,嘴里念着“马兰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皮筋是用旧自行车内胎剪的,弹性十足。
阿泽小心翼翼地将麦种标本放在课桌上,仿佛它是一件珍贵的宝物。就在这时,教室的门被轻轻推开,班主任王老师走了进来。
王老师的身影出现在门口,她身穿一件洗得有些发白的蓝布褂,虽然衣服已经有些旧了,但却被她洗得干干净净。袖口处别着一块“先进教师”的红绸子,那鲜艳的红色在蓝布褂的衬托下显得格外醒目。
她手中握着一根光滑的竹棍,那是她的教鞭。这根教鞭在她的手中,就像是一把指挥棒,引领着学生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王老师走到讲台前,将教案轻轻地放在讲台上,然后抬起头,目光扫视了一下全班同学。她的声音清脆而响亮:“上课!”
同学们迅速站起身来,向老师问好。王老师微笑着回应,然后示意大家坐下。她看了一眼讲台上的粉笔盒,发现里面的粉笔头只剩下小半截了,不禁皱了皱眉。
“今天我们学习《为人民服务》这篇课文,”王老师拿起课本,翻到第 17 页,“请大家把课本打开,跟我一起朗读。”
教室里立刻响起哗啦啦的翻书声。阿泽的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