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市举办的中医交流会上,林小满收获颇丰。会场内人声鼎沸,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医专家齐聚一堂,分享着各自的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她穿梭在各个展台之间,时而驻足聆听白发苍苍的老中医讲述祖传的秘方,时而与年轻学者探讨现代中医与科技结合的新思路。
在一个专题讨论环节中,她特别关注了关于针灸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一位来自省立医院的专家现场演示了针灸缓解疼痛的神奇效果:一位患有肩周炎的参会者原本行动困难,经过专家精准的穴位刺激后,竟当场活动自如。林小满目不转睛地看着专家手中的银针在皮肤上翩然起舞,指尖不自觉地摩挲着自己随身携带的针灸铜人模型,心中涌起一股热流。
她还参加了关于中药材鉴别的研讨会,在那里,她见识了许多珍稀的药材——有云南深山中采的雪莲,有海南雨林里寻的沉香,更有专家用显微镜展示的药材切片,每一根纤维都诉说着自然的奥秘。这些新奇的见闻让她如饥似渴地记录在笔记本上,笔尖与纸张摩擦的沙沙声仿佛是她与知识的对话。
交流会结束后,林小满心中挂念着家中的阿泽和宛宛,一刻也不愿多停留。她匆匆穿过京市繁华的街道,霓虹灯在暮色中闪烁,街边的糖炒栗子香气扑鼻而来,她却连停下脚步买一包的心绪都没有。赶到火车站时,暮色已沉,她望着候车室电子屏上跳动的车次信息,心跳随着倒计时加速。当广播响起“Z128次列车开始检票”的声音时,她攥紧行李,穿过拥挤的人群,仿佛每一秒的延迟都会让思念疯长。
火车缓缓驶出站台,车轮与铁轨碰撞发出有节奏的声响,仿佛在为她的归心似箭打着节拍。车厢内人来人往,行李架上的包裹琳琅满目,有捆扎整齐的编织袋,有印着“京市特产”的纸箱,还有学生模样的年轻人抱着画板靠在窗边。林小满找到自己的座位坐下,将行李放在脚边,靠着窗户闭上眼睛。夕阳的余晖透过车窗洒在她脸上,斑驳的光影中,她脑海中浮现阿泽蹲在菜园里给茄子苗浇水的模样,还有宛宛扎着羊角辫在厨房帮忙剥豆荚的身影。她轻轻叹了口气,从包里掏出笔记本,翻开在交流会上记下的药方,又想起那位老专家说的话:“中医不仅是医术,更是心术。治人先治心,方能药到病除。”这句话在她心中反复咀嚼,仿佛嚼着一枚青橄榄,苦涩中带着回甘。
然而,火车启动不久,一阵嘈杂声打破了车厢的宁静。林小满循声望去,只见一位孕妇面色苍白,痛苦地呻吟着,额头上的冷汗在灯光下泛着青光。她蜷缩在下铺的角落里,丈夫凡某手足无措地站在一旁,试图用纸巾擦拭她的汗水,却止不住她身体的颤抖。周围的乘客们惊慌失措,有的站起来围观,有的掏出手机拍摄,但无人敢上前帮忙。林小满的心猛地一缩,她曾学习过一些基本的接生知识,立刻站起身,大步穿过拥挤的过道,坚定地说:“我是学医的,我来帮忙!”
她迅速来到孕妇身边,蹲下身查看情况。孕妇的羊水已经破裂,宫缩的频率越来越快,双手死死抓住床铺边缘,指甲几乎掐进布缝里。林小满轻声安抚:“别怕,我会保护你和孩子。”她转头向周围的乘客求助:“哪位能帮忙找列车员广播寻医?再拿几条干净的毛巾和热水来!”话音刚落,一位戴眼镜的中年妇女立刻起身去联系列车员,几位年轻人迅速翻找行李中的毛巾。林小满指挥众人将孕妇转移到车厢连接处相对宽敞的地方,铺上干净的床单,又让凡某用外套遮挡四周,形成一个临时的“产房”。孕妇的呻吟声越来越急促,林小满用拇指按住她虎口处的合谷穴,这是她刚在交流会上学到的应急止痛手法,果然,孕妇的眉头微微舒展了些。当列车员带着急救箱赶来时,林小满已用毛巾包裹住孕妇的下体,避免感染。她有条不紊地指挥:“把热水倒在盆里,温度要适中。大家帮忙按住她的腿,保持体位稳定。”车厢内的乘客们从最初的慌乱转为默契配合,有人递工具,有人维持秩序,甚至有人默默用手机照明。经过近半小时的紧张努力,一声清脆的婴儿啼哭声终于响起,林小满用列车员提供的消毒剪刀剪断脐带,将襁褓中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