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的腊月格外的寒冷,以往过年时云城才会下一场雪,而今年刚进入腊月就下了三场雪。
听商队说北方发生了雪灾,越往京城雪下得越厚。
江陵府的地理位置本属于中部,今年到了冬腊月,暴雪就下个不停。整个府城都是白雪皑皑,屋檐上的冰凌都是一尺多长。
三郎见势不妙,进入腊月就让商队捎信回云城,他还是留在府城过年,省得赶回云城时在路上发生意外。陪阿爹过年是要紧,可规避风险更要紧。
管家冯文在下第二场雪时就购买了大量的炭火储存起来。供舅少爷用的银丝炭,尽管价格上涨厉害,他还是果断的储备充足。
罕见的出现雪灾,城里百姓破旧的房舍每日都有被雪压垮的现象。
府城的炭火价格迅速上涨、棉被、冬衣、粮食紧接着都跟着上涨。虽进入腊月,府城却没有丝毫年味。
赶在炭火售罄前,三郎购得一车炭送去岳父兰山长家。岳父一家都是文人,除了兰山每天在街上各家铺子里采买食物,府里其余的都是老弱妇孺。再加上二舅兄五月新添丁,他在书肆里自顾不暇。
三郎和默言每日抽空闲时间帮衬兰府一二。
在月见书院求学的这一年多,廪米一直没去府衙领取,这次米价上涨,三郎全部领来禄米送去了岳父家。
解决了岳父家的炭火和米面问题,三郎用阿爹在信中夹带来的银票,购买了棉花和棉被送去岳父家。
岳父岳母都年近半百,未婚妻是女儿家不能抛头露面,如若冻病了那才是大麻烦。三郎事无巨细都帮岳父家解决了。
兰安真见未婚夫婿为家中准备好了御寒物品,带着兰花兰草一起赶工,为未婚夫婿和默言各做了两双棉鞋、两双棉护手。
三郎夜间在书房里穿上新棉鞋,心里比吃了麻糖还甜。
半山亭居住的都是富户,每家都有家仆上屋顶扫雪,倒是没有听说有房屋被雪压垮的消息。
府城贫民巷道每日都是哭声不断,被冻死的老人、被压塌的房屋、饿得哇哇哭闹的婴孩,怎一个惨字了得。
知府和同知、通判以及府衙各级官员每日忙得焦头烂额,被这突然而来的雪灾打了个措手不及。已是年关,城里炭火、粮油、冬衣、冬被全都匮乏……
***
云城偏南方,腊月间罕见的也下了几场雪。
辰时正,冯铭轩披一件狐裘大氅,才踏进前院客厅,管家手拿信笺急步进来道:“二少爷,府城的舅少爷和冯文都捎了信回来,府城积雪三尺来深,炭火、棉、粮涨价惊人。幸得冯文都做好了万全准备,他来信提醒我们是不是多准备炭火储存起来?
至于粮食,我们家是不缺的,庄子上的三个粮仓都是满的!二少爷,如若此时趁粮价大涨,卖一仓粮食,那岂不是大赚一笔!”
冯铭轩接过小舅子的来信,摆摆手道:“乐哥,今年冬天甚冷,家中仆妇的炭火尽量供应充足,如若有得风寒的,尽快请大夫看诊。还有诊治风寒的药,多买些回来!
丰园粮仓里的粮食不卖,得保证我们全府一百来号人充足的粮食供给,雪灾乱财我们不赚!乐哥速安排人手去购买炭火和药材即可。”
管家听罢大步离去,唉,是他失策了,自家爷就不是赚昧心财的人!
冯铭轩拆开火漆,信封里依旧是两封信。
展开信笺,熟悉的字迹跃入眼帘:“姐夫鉴,府城积雪三尺有余,街巷冰封,炭火飞涨,米价腾贵。幸府里有管家悉心准备,物资储备齐全。
雪路难行,恐路途出意外,三郎留府城过年,年底不归云城。阿姐和三个外甥,劳姐夫悉心照顾。
待腊尽春回,再聚有期。三郎顿首。”
冯铭轩对坐在火盆边的顺子道:“顺哥辛苦一趟,将舅少爷的信送回去,顺便在镇上将嬷嬷和大叔的炭火准备充足,再送一车炭去岳父家。”
顺子立即接过信出了门,府城的情况不妙,云城暂时还好,未雨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