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靠人扛了。”
周老栓眼睛瞪得溜圆,激动地说:“用船运?那可太好了!俺们盐场的盐就能运出去了!俺们还能帮着挖航道,俺们熟悉这滩涂,知道哪里好挖!”
叶青云点头:“好!那航道的勘察就交给你和盐场的工人们,你们先把浅水区的水位、泥土情况摸清楚,画个详细的地形图,我回去就安排民工和物资,尽快开工。”
四、盐场规划定细则,船运蓝图绘未来
接下来的两天,叶青云都待在盐场,和周老栓、袁七一起制定盐场的整改和运输规划,分成了 “盐场修缮”“航道开挖”“船只建造” 三个部分,每一部分都定了详细的细则。
盐场修缮方面,首先修补晒盐池 —— 把裂了的盐池底铲掉,重新铺上一层黏土和细沙,再用盐卤浸泡,让池底更结实,不漏海水;其次更换竹筐,采购一千个新的竹筐,同时让木工坊做一批木车,比小推车更大,能装三百斤盐,暂时解决航道开挖前的运输问题;最后修补仓库,把漏雨的屋顶换成新的瓦片,墙壁用水泥加固,防止盐受潮。
航道开挖方面,由周老栓带领盐场工人先勘察地形,确定航道的路线 —— 从盐场东南角出发,向东南方向延伸五里,直达深水区;然后调派五百名修路的民工,分成十组,每组五十人,轮流开挖;同时让冶铁厂打造一批铁铲、铁镐,供民工使用;航道两侧用石头和水泥砌墙,底部铺一层铁板,防止淤泥堆积;在航道入口修建一座简易水闸,用木头和铁板制作,由专人看管,控制水位。
船只建造方面,叶青云让人把邱远山从冶铁厂请来,一起设计浅吃水的运盐船 —— 船身长二十丈、宽一丈五、高两丈,吃水深度八尺,船身用铁板拼接,比木船更耐用;船上装两个桅杆,挂帆布,靠风力航行,同时配备手摇桨,无风的时候也能行驶;船舱分为五个隔间,每个隔间能装一千斤盐,一艘船总共能装五千斤盐;船的首尾都装一个小舵,方便在航道里转弯。
“邱先生,这船的铁板拼接没问题吧?” 叶青云问道,“会不会漏水?”
邱远山拿着图纸,信心满满地说:“首领放心!咱们用铆钉把铁板铆在一起,接缝处用沥青密封,肯定不会漏水。而且铁板用的是新炼的熟铁,比生铁更韧,不容易变形。我估算了一下,造一艘这样的船,需要五千斤铁板、一百根铆钉、两百斤沥青,还有一些木材做桅杆和桨,一个月就能造好一艘。”
叶青云点头:“好!那就先造三艘船,等航道挖好,正好能用上。冶铁厂那边,你优先安排铁板生产,需要多少人手、多少煤,尽管提,我让王铁匠配合你。”
邱远山应道:“多谢首领!我这就回冶铁厂准备,保证按时造出船来!”
规划制定好后,叶青云让人把清单和图纸送到吴家堡,让王五尽快拨款、调人。盐场的工人们听说要修航道、造大船,都兴奋得不得了,干活更有劲头了 —— 周老栓带着工人连夜勘察地形,画出了详细的地形图;年轻的盐工们主动帮忙整理盐堆,腾出地方放开挖航道的物资;就连平时最内向的盐工,也开始讨论以后用船运盐的场景,脸上满是期待。
这日傍晚,叶青云准备回吴家堡,周老栓带着几个盐工,扛着一袋新晒的海盐,送到他面前:“叶大人,这是俺们刚晒好的盐,纯度高,您带回去尝尝。等航道修好了,俺们给您送更多的盐,让吴家堡的百姓都能吃上最好的盐!”
叶青云接过盐袋,入手沉甸甸的,带着海盐特有的咸香。“多谢周老丈。” 他笑着说,“等盐场整改好,船运开通了,咱们的盐不仅能运到青运城,还能运到江南、大辽城,让更多人吃上吴家堡的盐。到时候,你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盐场也会越来越兴旺。”
周老栓连连点头,眼里满是憧憬:“好!好!俺们等着那一天!”
叶青云翻身上马,袁七跟在他身后。海风再次吹起,带着海盐的咸香,也带着希望的气息。小白狐趴在叶青云怀里,看着渐渐远去的盐场,看着那些忙碌的身影,尾巴轻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