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梁友岱,想要通过他将一半的家产捐献给朝廷,以求得朝廷的庇护和赦免。
只不过这上面的人朱慈烺却是一个也不认识。
就在这时,薛国观继续说道:
“太子殿下,事实上并非所有的海商以及勋贵都想偷税漏税,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其实还是愿意缴纳税款,正经做生意的。”
“但是朝廷一直禁海,就算他们愿意缴纳税款,想正经做生意也没有办法。”
“除此之外,这些人还有可能会被其他大海商以及勋贵裹挟,那些人贪得无厌,不愿意缴税,所以连带着这些人也被迫跟着一起偷税漏税了,臣觉得要是从这些人下手的话,说不定就可以解决此事了。”
朱慈烺听到这话,也是点了点头,神色严肃地说道:
“虽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但本宫也相信这些人中肯定也有害怕之人,若是朝廷能制定完善的贸易之法,想必他们肯定也是愿意交税做正经生意的。”
毕竟按照《大明律户律舶商匿货》规定:
海上贸易需经朝廷许可,未经允许的私人出海交易均属走私。
凡私自携带货物出海交易者,杖一百。
货物、船只没收入官。
这对于那些靠海上贸易为生的人来说无疑是断了他们的生计,多年的心血瞬间化为乌有。
另外,若走私商品为军需物资,如铁器、马匹、丝绸等,刑罚则会加重,可能面临充军或死刑。
除此之外,《大明律兵律私出外境及违禁下海》还有以下规定:
那就是严禁民间与‘番夷’私通贸易,违者重惩,这一规定旨在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稳定,防止外部势力的渗透和干扰。
此外建造双桅以上大船私自出海者,视同谋逆,主犯处斩,家属流放。
谋逆之罪可是十恶不赦的大罪,一旦被扣上这顶帽子,不仅自己性命不保,还会连累整个家族。
看吧,真要按照这个规定执行下来的话,那些勋贵和海商们,至少一半人得被没收家产,另外一半人得被斩首。
而那些想要把一半家产献给朝廷的人正是意识到了朝廷将来可能会对他们下手,所以才想着亡羊补牢,早点向朝廷投诚,以便得到朝廷的宽恕。
至于那些依旧冥顽不灵的勋贵和海商们,大概是想着朝廷刚刚稳定了北方,不可能再对南方出手。
而且他们已经从事了两百多年的走私生意,早就有了一套完整的体系,从货物的采购、运输到销售,每一个环节都安排得井井有条。
他们自认为凭借这套体系,可以不露痕迹地继续走私,也不担心朝廷会对他们下手。
毕竟人都是有侥幸心理的,刀子没落到脑袋上之前,他们还是会心存侥幸的,总觉得灾难不会降临到自己头上。
朱慈烺回过神来之后,随后又将手中的奏疏递给了太监,说道:
“去让倪尚书也看一下。”
小太监听到这话,赶忙接过密信,然后又递给了一旁的倪元璐。
事实上,这个时候倪元璐看不看已经不重要了,毕竟他又不是聋子,早就听到了刚才薛国观说的那些话。
他知道,如果事情真是如此的话,那么这件事情或许可以得到另外一种解决方式。
那就是朝廷先下令,责令那些参与走私的海商或者勋贵们上交部分家产,用于抵消之前的偷税漏税,之后再严格按照朝廷的规定缴纳税款,那么这件事情便可以得到解决了。
当然,这是最理想的解决方式。
不过倪元璐也清楚,有些人总是贪得无厌,不愿交出家产。
他们眼中只有自己的利益,为了守住那点财产不惜铤而走险。而这些人恐怕只能去死了,这是他们咎由自取。
草草看完密信的内容之后,倪元璐再看向朱慈烺,神色庄重地说道:
“太子殿下,关于薛阁老的方法,臣没有什么异议,臣觉得这个方法可行。”
“不过臣还是想说一句,那就是无论如何南方都不能乱,就像臣之前说过的,南方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