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回地盘,继续维持那个旧的秩序。”
“另一边,”
他的手指划过陕北、华北、华东那些广阔的敌后区域。
“是红星党。
他们装备差,但纪律严明,官兵平等,和老百姓的关系你我也都见识过。
彭老总、刘师长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你我有数。
他们说的‘民主联合政府’,或许……或许是一条新路。”
池越认真听着,赞同地点了点头:“我明白你的意思。
这些年,谁真心实意打鬼子,谁又在背后搞小动作,咱们心里都有本账。
要我选,我肯定也选……更得人心的那一边。”
“只是,”
池越话锋一转,脸上露出深深的倦怠,“就算选好了边,这接下来的仗……我也不想再打了。”
秦晔深深地看着他,眼中流露出同样的情绪:“我亦有同感。”
两人再次陷入沉默,但这一次,沉默中却在酝酿着一个重大的决定。
过了许久,秦晔缓缓开口,提出了思虑已久的想法:
“部队,不能散。
这是兄弟们多年的心血,也是乱世中的依靠。
我们须得为它寻一条稳妥的出路,交给信得过、也能带领大家走正路的人。”
这个“正路”
指向何方,不言自明。
“至于你我,”
秦晔的目光变得悠远,“或许……是时候暂时离开这片是非之地了。
去南边的港岛,或者更远的地方看看,比如北边的社会主义联盟,
看看他们宣称要建设的‘新世界’,究竟是什么模样。”
他的话语委婉,但暂时离开战场、去观察和思考的意图十分明确。
对接下来的战局,他们两个并不担心。
什么样的队伍能打胜仗?
谁在建设?谁在破坏?
谁代表广大群众的利益?谁代表买办和资产阶级的利益?
谁当家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这一点,他们都看得很清楚。
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秦晔选择了一个晚上,将核心的老弟兄们召集起来。
没有隐瞒,也没有煽动,只是极其客观、冷静地分析了当前的局势和可能的展方向。
他仔细剖析了两种不同的理念和做法,将选择的利弊摊开在大家面前。
“……故而,我与池旅长商议,队伍的未来,应交于更认同新兴力量、且能护佑诸位前程的同志手中。
此乃为全体弟兄们谋一条长远稳妥之计,你们今晚回去都好好考虑考虑。
人各有志,若要另寻出路或是想回乡种地的,我也给你们准备了一份路费。”
秦晔的声音平稳而恳切。
弟兄们沉默着,目光在秦晔、池越和彼此之间流转。
多年来的生死与共和绝对信任,让他们深知两位长官做出这个决定必然是为了大家着想。
最终,一位老部下哑着嗓子开口:“师长,旅长,我们信你们的判断!
你们说怎么走,我们就怎么跟!
只是……你们真要走?”
池越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难得地柔和:“仗呢,我们俩是打够了。
但是我们的国家未来究竟要建成什么样子,我们得去看一看,瞧一瞧。
摸着石头过河嘛,我们先去看看石头长什么样,肯定还会回来的。”
有人红着眼眶提出想跟着他们一起走,但更多的人沉默着。
故土难离,家人还在家乡等待,他们选择了留下,守护这支队伍和脚下的土地。
决定既下,便再无犹豫。
池越和秦晔开始秘密而稳妥地安排交接事宜,确保队伍能平稳过渡。
他们自己,则准备悄然离去,带着一身征尘和疲惫,却也带着一丝对未来的好奇与探寻,走向一段未知的旅程。
又一个黄昏,池越和秦晔并马立在山坡上,眺望着脚下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